德州歷史上的繁露書院

張明福

明清德州七處書院中,民辦三處,官辦四處,其中繁露書院屬于駐守德州最高官府衙門督糧道獨資創(chuàng)辦,不僅辦學正規(guī)存世時間較長,而且多位全國知名學者被聘來擔任過山長。該書院一直保留到清朝末年,對德州教育事業(yè)的貢獻不可謂不大。

繁露書院的創(chuàng)建與廢止

繁露書院,清乾隆十八年(1753)督糧道臺汪漢倬建。址在今城內天衢路與解放北路交叉處的東南角處。民國《德縣志·宦跡志》記載:“汪漢倬,歙縣貢生,官山東督糧道。乾隆十八年(1753),創(chuàng)建繁露書院,延名師,設膏火,令生童肄業(yè)其中,一時文教丕振?!眳吻嘣扑斗甭稌汗?jié)略》則稱:“繁露書院,乾隆十八年(1753)督糧道汪公漢倬建,在城內東北隅奎樓前之左門南巷內,有號舍二十余間,肄業(yè)諸生所也。堂曰‘正誼’。沈維璥道臺題額。其后為山長內宅,房十數(shù)間,二門。外為院役居,司啟閉。監(jiān)理書院,則兩學師分任之”。

咸豐中,軍務繁忙,書院逐漸荒廢。督糧道臺沈維璥“慨然于學,思欲一為整頓,因邀州人封明經(jīng)兆桐董土木工,重修書院,費用皆出廉俸,復籌款加增膏火,捐備飯食”。

清末,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繁露書院于宣統(tǒng)元年(1909)被改為師范傳習所。之后,因軍閥混戰(zhàn),學校數(shù)度停頓,從1929年恢復后,學校教學基本穩(wěn)定。據(jù)1935年統(tǒng)計,學校共有圖書2900冊,儀器18件,教具248件。體育器材10件。當時辦學條件并不理想,房舍均為書院的舊房。雖然如此,學校為廢私塾、興學堂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1937年日本人占領德縣,學校停辦。

多位文化名人擔任山長

繁露書院建成后,汪漢倬就開始張羅聘任山長、監(jiān)院,制訂招生計劃、教學章程等事務。僅乾隆十八年(1753)至五十八年(1793)間,見諸于史籍記載的繁露書院山長有十幾位,其中韓錫胙、李文藻、周永年、張慶源四位均為全國知名學者。

韓錫胙 浙江青田人,于乾隆十五年(1750)到乾隆十八年(1753)擔任禹城縣知縣,在此期間遭母憂,因無錢回老家安葬亡母并守制,只得將母親靈柩寄托在禹城縣城東的一戶友人處。守制期間被汪漢倬聘來德州擔任繁露書院山長。韓錫胙任德州繁露書院山長時間為:乾隆十八年(1753)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長達四年。

李文藻 青州府益都縣人,是德州宋弼擔任濟南濼源書院山長時期的學生,深得宋弼信賴。李文藻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中進士,但沒有馬上放官,被聘為德州繁露書院山長。

周永年 濟南府歷城縣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進士,參與編修《四庫全書》,也是當時全國著名的藏書家?!兜轮萼l(xiāng)土志·封元豫》稱:“歷城周永年(書昌)主講繁露書院,器重之(封大受)”。但不清楚具體時間。

張慶源 浙江秀水縣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與李文藻為同年。乾隆五十二年(1787)德州知州王道亨為編纂《德州志》將其聘來擔任主筆。完成編纂任務后,張慶源又被聘擔任繁露書院山長。這期間,張慶源還和紀曉嵐有了聯(lián)系,把在德州聽到的狐仙故事寄給紀曉嵐,使紀曉嵐很受感動。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寫道:“乾隆五十八年(1793)七月,德州書院山長張慶源先生,把當時的情形記錄下來郵寄給我。這和我在《灤陽消夏錄》中記載某寡婦的故事相類似。我和張慶源先生并不相識,而張先生卻把此事記錄下來輾轉郵寄給我,務必使它流傳。張先生的志趣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把原文加以潤色著錄于此?!?/p>

彌足珍貴的四篇歷史文獻

繁露書院留下了宋弼代汪漢倬撰寫的《德州新建繁露書院記》、宋弼所撰《繁露書院約言》、呂青云所撰《繁露書院節(jié)略》,以及李丕基《繁露書院種柳歌》四篇文獻。

宋弼在《德州新建繁露書院記》中說:“繁露書院這樣的大型工程,理應留有文字記載。督糧道臺委托州進士宋弼撰寫,宋弼覺得這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應該予以表彰并傳承下去,但覺得不應自己署名,就出現(xiàn)了代督糧道臺汪漢倬所作《德州新建繁露書院記》。”該文對書院修建的意義和過程作了記述:“相地于學宮之東南,乃出俸錢數(shù)百緡,擇人經(jīng)理,閱五月而告竣,名以‘繁露書院’,志董子也。講藝之堂,棲士之舍,門廡齋庖,凡為屋四十馀楹,其馀地猶可以增置也。又度修脯膏火及役人廩食之所出,為經(jīng)久之計。乃擇兩學之士及子若弟,與旁近郡邑之愿學者,肄業(yè)其中。延名師,以主講席,置監(jiān)院焉。日有程,月有課。其不能與,于是者為附課又數(shù)十人?!彼五霎敃r評論道:像這樣的創(chuàng)舉,在山東省其他州府中是很難找到的?!斗甭稌杭s言》相當于今天的學生守則,是書院制定的供學生遵守的行為與道德規(guī)范。類似古時候的學生守則,省內外目前發(fā)現(xiàn)的很少,在德州更是獨一份。它從“勵品行、定志趣、博聞見、廣識力、嚴課程、尚專詣、善變化、養(yǎng)氣質、務集益、受箴規(guī)”十個方面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要求學生共同遵守。不僅對保證學校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質量起到保障作用,也是難得的極其珍貴的歷史文獻。

呂青云所撰《繁露書院節(jié)略》,對乾隆以后直至清末書院的修葺、管理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記載,對研究繁露書院的歷史展現(xiàn)了比較清晰的歷史脈絡。

李丕基《繁露書院種柳歌》是贊頌書院的詩文:方山之西衛(wèi)水東,“ 繁露書院在其中。門外桃李能紅白,門內楊柳眠東風。國子先生昌黎后,大名宇內維山斗。臃腫拳曲嗟散材,封植栽培施巨手。萬縷千條一向斜,輕陰淡淡襲絳紗。行人漫說靈和殿,居者錯認陶令家。垂欄拂檻檐前掛,一抹煙云堪入畫。垂之百年復百年,手澤長存勿翦拜?!?/p>

德州新聞網(wǎng)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德州新聞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德州新聞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德州新聞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德州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鑒于本網(wǎng)發(fā)布稿件來源廣泛、數(shù)量較多,如因作者聯(lián)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lián)系,著作權人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我網(wǎng)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