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麗
陳家有個“老院子”,“老院子”里面有鮮花美麗盛開,有美文佳句細細咀嚼,有音樂視頻慢慢品味,有禽蟲、飛鳥、白云、江河、山川。“老院子”里住著老、中、青、少四代12口人,有北京的侄女、南京的女兒、武漢的外甥女,還有在老家的陳家兄妹和老母親。這個“老院子”是我家的微信群——“陳家院子”。
當初,侄女建這個微信群,讓我起個群聊名稱,想了一會兒,曾看過電視連續(xù)劇《喬家大院》,本想冠名為“陳家大院”,生怕這個名起大了,我們平常百姓家還是謂之“陳家院子”比較適中。
每天晚上“陳家院子”是最鬧騰的時候,你方唱罷我登場。誰出差了或是旅游了,甭管是耐看的風景,還是搞笑的動作,都無須選擇地上傳至“陳家院子”,讓家人在第一時間飽飽眼福,孩子們毫無保留地進行點評。照片上傳多了,總結出了每個人的拍照招牌動作:先生的一指禪、小姑的手托香腮、我的隨風搖擺……侄女自制了一盤麻辣香鍋奉上,看上去色香味俱全,好菜!大家滿地流口水?!白哌^路過千萬不要錯過,下面請各位看官幫看看給小寶預選的毛衣,各抒己見,投票表決。”喲,小姑登場了,接下來是數十張?zhí)詫毥仄撩聢D片,我和先生、婆婆一起看了后,進行3人投票,敲定看好的毛衣投了票;侄女那邊也不甘落后,夫妻二人商定后投了贊成票,最后合并搞定所要購買的毛衣款式。
在“陳家院子”,我們做長輩的經常會發(fā)一些勵志、富有哲理性的文章,讓孩子們懂得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她們知曉讀哲學書可以培養(yǎng)大氣,讀專業(yè)書可以培養(yǎng)才氣,行探索之路可挖掘自身潛力,行助人之路可擴大胸界等道理。
“陳家院子”還是答疑解惑的平臺。讀大學的女兒和外甥女,經常在院子中發(fā)些有關數學、會計的題目求解,這時先生無論是在就餐還是看電視,立即進入解題狀態(tài),前方告急,后方哪有不支援的道理呢?當醫(yī)生的小姑總會在季節(jié)變換時在“陳家院子”及時提醒孩子們,孩子患病時給予服藥指導,我們這些“醫(yī)生助理”進行服藥督促,讓遠在異鄉(xiāng)的孩子們感受到親人就在身邊。
今年夏天,在外地出差的我,發(fā)現81歲的婆婆加入了“陳家院子”,聽到婆婆微信中關心的語音,淚水奪眶而出,立即回復:聽到媽媽的聲音,好親切。
總說通訊方式的進步疏遠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在我看來,只要心在一起,距離不是問題。愿天下更多的“院子”永遠充滿歡聲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