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繼瀛口述鄧淑明整理
在巨野縣太平鄉(xiāng)鄧家樓村的家譜中,我是第十八世孫。我1931年出生,父親比我大三十二歲。我的家譜開篇是這樣寫的:明季以兵火族譜失傳,族人深以失譜為憾事……重新編寫家譜。我與這個新的家譜中斷了一百多年。
先輩從事漕運差事
我小時候聽長輩們說,我家祖上自明代就在大運河上給京城朝廷運糧,曾祖父是“頭船”,祖父是“頭武”。有個行會組織叫“糧幫”。干漕運這個差事,后代子孫可以接班,也可續(xù)班。我祖籍是菏澤市巨野縣曹州府鄧家樓。到了我曾祖父這一輩,在德州北廠西南街落戶。那時的北廠街是京杭大運河上的重鎮(zhèn),水陸碼頭,國家糧倉,又是物資集散地。
我的家族是隨著京杭大運河的興衰而興衰的。曾祖父這一輩過的是富足生活。在北廠南街盤糧廳左側(cè)豎著一座石碑,后來盤糧廳被破壞,大約是在1949年石碑被挪作他用。此碑是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四月立,上面刻著幾十個人的姓名,其中十五個姓鄧的就有我曾祖父。由此可見,干漕運工作的鄧氏家族不只是我一家。
父親出生的那一年,漕運結(jié)束了,“糧幫”也解散了,祖父失業(yè)了。從此家庭生活沒有來源。祖父三十歲就去世了,父親七歲給“聚源長”(商號)王家看小孩,十五歲去了天津,在中興公司張仲平公館當雜工。由于生活困難,早就和老家沒有來往了。祖父三十歲之前只回過一次老家,那是送曾祖父的靈柩,用的是鐵輪馬車,父親沒有回過鄧家樓老家。
百年家譜得以再續(xù)
新中國的誕生改變了我的命運。我是全村第一個團員,又當上了民兵隊長,后來被推薦到德州城里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適逢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全家人勤勞致富,日子就像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生活富裕了,我常常想起尋根的事。七十歲以后,我去過三次鄧家樓,把中斷了一百多年的家譜又續(xù)上了。我第一次看到家譜的時候,上面只有我父親的乳名,再次續(xù)家譜時,我把父親的乳名改成了大號,續(xù)上了我的名字。
仍有問題留待解決
我還關(guān)心著全國鄧氏族人的一些新消息。最近在網(wǎng)上看到《鄧公墓表與捻軍鄧莊之戰(zhàn)》一文說,在平原縣王鳳樓鎮(zhèn)鄧莊村南300米處,有一通鄧公墓表石碑,內(nèi)容涉及平原望族鄧氏家族的事跡,由背面碑文可知:鄧干,字翼廷,祖先樂安人(今山東廣饒)。明永樂年間,其家族遷至平原縣東部。我關(guān)注的就是,明永樂年間鄧干家族由廣饒遷居平原縣,而我的祖先也是于永樂四年由登州府文登縣遷居于巨野縣的,二者在歷史上是否有連帶關(guān)系?是巧合還是有明成祖朱棣的共同使命呢?這有待考證,希望歷史學家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我的家譜是這樣寫的:鄧氏始祖諱二恭爺,其先居文登縣溫泉里,自前明成祖四年從王靖難有軍功,遷濟寧衛(wèi)展官屯迤北遂家焉即今之鄧家樓。村碑(村碑號274917)上記載:巨野縣太平鄉(xiāng)中鄧樓,鄧樓村于永樂四年由登州府文登縣遷居于此地。于1934年一分為三治,“前鄧樓、中鄧樓、后鄧樓”。
說到這里,我又想起一件事:前幾年有人在南方某旅游景區(qū),給我買了一本《百姓宗祠》,里面說,鄧姓如今是中國第34大姓,其分布以江西、湖南、河南最為廣泛,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以上并沒有提到山東有鄧姓。巨野縣鄧家樓三個村和平原縣鄧莊村鄧姓就有2000多戶,像我這樣散落的鄧姓各縣市都有。比起這種殘缺不全的資料,我更希望看到能有更全面、更權(quán)威的姓氏文化資料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