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中共黨員,1970年12月生,大專學歷?,F任職于臨邑縣實驗幼兒園,是一名有著三十多年教齡的幼兒教師。工作中,她兢兢業(yè)業(yè),用愛心、耐心教書育人,出色完成各項教研工作;生活中,她孝悌忠信,無怨無悔照顧患病在床的公公、婆婆,用真情和大愛詮釋了至純至愛、至善至孝。
真情踐行孝道
1992年,王曉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也走進了一個幸福的家庭。長者親幼者孝,兄友弟恭,一家人其樂融融,街坊鄰居無不羨慕。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2002年春節(jié)前夕,她的公公突發(fā)腦溢血,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于是,照顧公公的一日三餐、吃喝拉撒就全落在了王曉敏和她丈夫的肩上。每天清晨,王曉敏總是早早起床,做好早餐。她先是伺候老人洗漱、吃飯,再匆匆趕去上班工作。下班后,又急忙買菜回家做飯,給老人換洗衣物。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是王曉敏卻做到了數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顧患病的公公。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2013年9月30日,舊病復發(fā)的公公又住進了醫(yī)院。當天下午,婆婆一著急,摔倒在地,右腿骨折,也躺在了病床上。一家子兩位老人都躺在床上需要照顧,王曉敏沒有退縮,義無反顧地承擔起所有重任。她和丈夫商量:“老人養(yǎng)咱們小,咱們就要養(yǎng)他們老,再重的擔子咱倆也要扛起來,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婆婆是個很要強的人,骨折后又不愿讓人伺候,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經常發(fā)火。王曉敏就像哄幼兒園的小朋友一樣哄著婆婆,給她講笑話,陪她說話。婆婆的身體漸漸好轉,公公的病情卻加重了,失去了吞咽功能,只能通過鼻飼管進食。從那天起,左邊躺著公公,右邊躺著婆婆,一會兒給婆婆端飯,一會兒給公公喂水,成了王曉敏的日常。長期臥床的病人,排便困難,她和丈夫不怕臟,不怕累,每天端屎端尿,精心伺候。為了防止老人生褥瘡,王曉敏每隔兩個小時就幫老人翻一次身,不分晝夜,直到2015年二老相繼去世都沒有生過一次褥瘡。
榜樣引領風尚
身教重于言教,王曉敏用實際行動感染著親朋好友,更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女兒從小耳濡目染,孝老愛親這顆種子已經在她的心中深深扎根發(fā)芽。每逢節(jié)假日,女兒一回到家就主動承擔起照顧老人的任務。
多年來,王曉敏不僅孝敬自己的老人,對于街坊鄰居也是熱情相待,和睦相處,哪家有個大事小情,都會看到她忙前忙后的身影,特別是當鄰居家有困難的時候,她總是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2016年冬至,王曉敏正在家里包餃子,忽然聽到門外有呼喊聲,原來是鄰居李阿姨摔倒了正在呼救。她趕緊扔下手中的搟面杖,一路小跑來到李阿姨家,看到老人正躺在地上,疼得一動不敢動。王曉敏一邊安慰老人,一邊撥打120,街坊鄰居聽到喊聲也都相繼跑來,大家一起把李阿姨送到了醫(yī)院,等到李阿姨的女兒趕到醫(yī)院時,一切都已經安排妥當。李阿姨的女兒連連道謝:“母親身體虛弱、腿腳一直不方便,我工作又在外地,不能及時照顧老人,今天如果不是曉敏姐及時趕到,后果不堪設想”!王曉敏則淡淡地說:“沒事的,遠親不如近鄰,這是我應該做的”。從此以后,王曉敏便主動承擔起照顧李阿姨的任務。每天早晨,她都會去李阿姨家里,根據老人的口味和健康狀況,準備營養(yǎng)餐。晚上下了班,她就去陪老人聊天、看電視,還會為老人收拾房間、打掃衛(wèi)生。節(jié)假日也會邀請其他鄰居一起來李阿姨家里,給她帶去快樂和溫暖。一年后,老人去世,她的女兒跟街坊鄰居說:“多虧了曉敏姐的照顧,母親走前一直過得很開心,曉敏姐不是我的親姐但勝似親姐”!
奉獻彰顯擔當
行孝并不難,難的是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行善亦不難,難的是日行一善的恒心。日常工作中,她也注重幼兒的思想道德教育,將《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編成歌曲、故事,表演給幼兒園的孩子們,教育他們要愛老敬老,常懷感恩之心,愛父母,懂反哺。家里的兩位老人去世之后,王曉敏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奉獻社會、貢獻愛心。她積極投身公益事業(yè),加入了社區(qū)志愿服務組織,積極參加各類志愿服務活動,遇到獨居老人,她會定期上門慰問,陪老人聊天;遇到留守兒童,她利用節(jié)假日帶領孩子們外出游玩,幫他們輔導作業(yè)。王曉敏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就像炎炎夏日里的一棵大樹,為他們撐起一片陰涼。2019年至今,王曉敏已累計參與志愿服務活動120余場次,時時刻刻彰顯著社會擔當,用實際行動感染和帶動著周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