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華獲獎留影
??? 從小,我就夢想當個詩人。從中學到大學,一直在寫詩,但寫來寫去,總是寫成順口溜。84年我在工程兵指揮學院學習期間,在完成學業(yè)的同時,我還參加了《中國詩刊》刊授學院的函授學習,兩年下來曾寫了一本詩歌,好像找到一點點感覺,也發(fā)表了幾首。但是直白和膚淺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雖然下了一番功夫,但收效甚微,有詩為證,在我詩歌本的最后一頁寫下了一首詩叫《希望》:寄出的是希望/盼來的是失望/我深知/失望是希望的兒郎/寫詩是我的理想/發(fā)表是我的希望/一次次希望的破滅/正是黑夜重燃的燭光/沒有希望哪來失望/失望總會變成希望/我深信/歷史定會留下我的詩行。
??? 后來,由于工作繁忙就再沒寫詩。自從退了休,我又走上了學詩、寫詩之路。當代詩人趙缺說: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fā)乎情而施乎藝。既然施于藝術,我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首先注意從長期寫作公文而形成的傳統(tǒng)思維向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思維轉變。在這一過程中,著名詩人葉文福老師給了我有力指導。
(一)寫詩,就是解方程
??? 為了辦好路橋詩社,我們幾個詩友專門拜訪工程兵出身的葉文福老師,聘請他擔任名譽社長。一到他家,葉文福老師那股熱情勁兒,使我對這位狂傲不羈的“生命詩人”有了難忘的好感。剛剛熟悉,我就拿出我發(fā)表過的詩稿給葉老師看,請他指點。沒想到,第一次見面,他就劈頭蓋腦地把我批了一通,看了我的詩說:“不會寫詩不要寫。 ”我回敬他:“我把寫詩當作玩兒。 ”他毫不客氣地說:“你要是玩兒,我不給你玩兒。 ”這幾句下來把我批得臉上真有點發(fā)熱。還好,我的脾氣不錯,我說:“正是不會寫,才來拜你為師。 ”這話葉文福老師愛聽,他就毫不客氣地給我上起課來。他上來就問我,你解過方程式嗎?我回答,解過。他接著說,寫詩就是解方程。自己出題目,自己求解,自己回答,這就成了詩。他順手送我一首他的新作《愛情別說》:
??? 愛情——愛情仿佛是頭發(fā)/長在頭顱之上 /是生命最高處的風儀/長在頭顱之上/油亮 端嚴舉輕若重/比全部生命的價值還高 還神奇/愛情——愛情仿佛是頭發(fā)/全部的生命都是養(yǎng)育她的土地/全部的生命都滋養(yǎng)著她/她 也滋養(yǎng)著全部的生命的秘密/滋養(yǎng)著全部生命的甜蜜/無論長無論短/無論直 無論曲/無論黑 無論白/無論粗無論細/愛情——仿佛是頭發(fā)/需要每天梳理/需要每天認真梳理/頭發(fā)一亂 整個生命都亂了/只有每天梳理/才能展示她的美麗/才能展示生命的美麗/我才懂得/為什么最好的梳子是桃木的/我才懂得/為什么出家人不分男女/都要——梯度。
??? 看我讀完了。他開始給我講解他創(chuàng)作的體會:我把愛情比喻成頭發(fā),這就是一個方程的題目。 “全部的生命都是養(yǎng)育她的土地”、“只有每天梳理,才能展示她的美麗”,這都是求解。 “我才懂得,為什么出家人不分男女,都要——梯度”,就是答案。
??? 多么精辟的指導,多么形象的講解,使我仿佛恍然大悟。多少年了,沒人敢批我;可是多少年來,我就一直沒有找到詩的門口。這一句話不僅使我終生難忘,而且使我茅塞頓開。按照解方程的方法,我開始創(chuàng)作詩歌。我又重新寫了一首《希望》:希望/是遙遠的對岸/霧濃了 她不見/霧淡了 她又現(xiàn)/我欲抵達/缺少行船/于是 我就站著/站成偉岸/希望再不把我欺騙。
??? 這首詩,我把希望想象成渡河來求解。對岸就是希望,若隱若現(xiàn),雖未抵達,我沒放棄,沒有低頭,我就站著,站成偉岸。希望得到求解,還留下余味。
(二)詩歌,不符合生活邏輯,只合乎藝術邏輯
??? 葉文福老師常對我講,詩歌不符合生活邏輯,只合乎藝術邏輯。我理解,詩歌的結構、層次、演進都是藝術邏輯推進的。我曾反復研讀葉文福的《工程兵的家》:
??? 大雁的家/在翅膀上/哪里溫暖往哪兒飛/燕子的家/在嘴尖上/哪時舒服往哪兒壘/咱們的家/在肩頭上/哪里艱苦往哪兒背/咱們的家/在山頂上/雪筑高墻/朔風八面吹/待到此處樓如林/大雁和燕子/爭往這兒飛/我們撒下歌一片/又背起了家/又撩開了腿。他把家想象成翅膀,嘴尖和肩頭。不符合常理,卻是藝術的荒誕與真實。我理解,詩歌的結構、層次、演進都是藝術邏輯推進的。我常常是在荒誕的那一瞬間開始寫詩。比如《軍營寫生》(組詩):正步走/雙腳是一把尺子/用整齊劃一的規(guī)矩/將軍人保家衛(wèi)國的使命/一步一步地丈量/跑步走/即是追求速度/也要用統(tǒng)一的節(jié)拍/將地球這面大鼓/敲擊出聲響/敬 禮/是官兵敬仰的熱血/在空中的一次回旋/是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友重逢后的/一次次生死擁抱。還有一首《陽春三月》:是冰下涌動的激流/能把凍結沖走/是拱破冰封的嫩芽/能把荒涼變成綠洲/是柳枝上的骨朵兒/能把死寂開成抖擻/是農田里撒下的種子/能把勤勞化作豐收/啊,陽春三月/多像日本的特大地震/能把地球撬動/能讓大海怒吼/陽春三月啊/又像人們的思維/能把黑暗看清/能把是非看透/因此,使我懂得/力量發(fā)端于自然/黑白取決于眼球/無論如何掩飾/擋不住風暴/無論多么堅硬/抵不過洪流/只有把心中的秤砣放平/才能順應陽春三月的成熟。
??? 這首詩里有很多荒誕,比如,陽春三月多像日本的特大地震/能把地球撬動/能讓大海怒吼/再如,因此,使我懂得/力量發(fā)端于自然/黑白取決于眼球。
??? 我在探索,不知對否?我的思維是在大自然動能的推動下的邏輯關系。
(三)寫詩,像什么不如是什么
??? 葉文福老師對我常說,過去寫詩多用像什么,現(xiàn)在多用是什么。記得,我寫了一首《我是一只風箏》:昨天,我是一只自糊的紙鳶/放飛在家鄉(xiāng)/鷹能飛多高/我就放飛多高的倔強/雁能飛多遠/我就展開多遠的理想/我飛離了貧困/我飛硬了稚嫩的翅膀/于是,一個農家子弟/便飛進了天堂/今天,我是一只多彩的風箏/我把自己放飛在風口浪尖/歲月已磨去了當年的倔強/日子已折殺了堅硬的翅膀/可是,我還要飛翔/向著更高更遠飛翔/無論飛到哪兒/那根線 還在故鄉(xiāng)。葉老師看后給我回了信。殿華君:
??? 您好!
??? 寄來的詩我看了。這首詩就有了明顯的可喜的進步。當然還有問題,還是語言問題。語言陳舊,結構語言的方法陳舊,是一般人說話的方法。詩不是這樣的,詩是把心中一閃念的荒唐、意念記錄下來,必須具有巨大的張力。其次,語言過于直接,1+1=2,太直白了,不迷蒙,不神秘,想象不飛騰,不灼熱,不出人意料。
??? 我按照您的詩意,改了一下,您再比對一下,許有收獲。
??? 謹祝冬祺!葉文福
2010.1.13
??? 《風箏之夢》:我把自己糊成一只紙鳶/放飛——在田埂 在家鄉(xiāng)/與春草一起欣喜/與晨風一起鼓蕩/我尋找鷹 在云罅之邊/我尋找雁 在閃電之陽/放飛/放飛/飛離了貧窮 困苦/飛出了彩虹 夢鄉(xiāng)/我展開云翼 照見自己/我撕裂天穹看見洪荒/我飛進風口浪尖/我掀起狂風巨浪/我用雷霆煅打意志/我用閃電鞭策悲傷/我把自己糊成一只紙鳶/放飛 把放飛當做飛翔/無論飛到哪兒/那根線 還在故鄉(xiāng)/我要用那根線/把故鄉(xiāng)釣起來/飛呀 飛上重霄/飛呀 飛進天堂。
??? 通過老師改詩,使我認識到,寫放風箏,就是放飛自己。所以,他講“我只寫我”。只有把自己融入自然事物之中,詩才有感情,才有荒誕,才有韻味。
??? 于是,我按照他教我的方法創(chuàng)作了一首《工兵是我》——寫在舟曲災難哀悼日:天地間豎著的是我/洪水里搏擊的是我/廢墟里救人的是我/河道上爆破的是我/國際上維和的是我/缺水區(qū)打井的是我/我就是軍棋里最小的兵/卻肩扛著頂天立地的重托/颶風來了,我要飛向風口/暴雨來了,我在奔赴漩渦/地震來了,我要鉆到地下/干旱來了,我要進軍沙漠/戰(zhàn)爭來了,我是路/和平年代,我是鴿/我是人民心中的吉祥鳥/我是黨和軍隊的鐵拳一個/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我/哪里有災難/哪里就有我/我 不知道/從水中救起多少百姓/我只記得/把百姓托起/他們的淚水和我的一樣熱/我 不記得/從廢墟下救出多少幸存者/我只記得/他們感謝解放軍的話語一直溫暖我/我 記不清/在地球上修過多少路/我只記得/聯(lián)合國維和路上留下一道轍/我 數不清/為祖國留下橋梁多少座/我只記得/天塹揮舞彩虹的熾熱/今天,中國又把國旗降下/今天,中國人民又把高昂的頭顱垂著/哀悼舟曲逝去的同胞/追思舟曲的遇難者/我也默默地、默默地/追思我的工兵戰(zhàn)友/為了百姓活/自己卻沒了/熱淚在我心中流/激情又在燃燒我/緩緩地、緩緩地/我又高高地昂起頭顱/我要驕傲地/對著世人說/這一生,值了/工兵是我/實現(xiàn)中國夢的潮頭上/我們一直站立著!
(四)詩歌,不是天上,也不是地下,而是地平線以上
??? 葉文福老師來工兵大院講課,他一再講,看問題,寫詩歌不是天上,也不是地下,而是地平線以上。我理解,他的意思是要站在藝術的高度,看高、看遠,但又不能離人民群眾太遠。換言之就是似是而非。他還說,寫詩就像寫書法,要留白。要講究語言的張力。我買過一本《精美詩歌》讀本,其中收錄葉文福一首詩《故宮草》:一方方石板,大地的封條/石縫中竟也長出綠的驕傲/你并非天衣無縫 故宮/御林軍的長劍也斬不盡這倔強的渺小/悄悄 在這里守護生身之凈土/每顆露珠都緊盯住陰謀如何釀造/將深宮秘史通過長長的根須/給地底巖漿送去精確的情報/直面蓋世的偉大絕不折腰/石縫正好夾磨高尚的情操/曾聽得一聲李自成的響箭/便立即自地底抽出呼嘯的長刀。
??? 專家評論此詩,“故宮”和“草”一個是“蓋世的偉大”,一個是“倔強的渺小”,一個隱喻現(xiàn)實社會,一個象征反抗意志,一個代表了壓迫,一個展示著生命的不屈,這種意象上鮮明的反差給予詩歌極富張力的美學特點。
??? 我常常反復思考,他的張力來自何處?一是恰當的比喻。借景抒情,借此言彼。明喻隱喻一起使用且互相轉換。二是語言精煉。幾乎多一字少一字都不行。三是思維的深化。開小口,挖深井。像故宮的草,既是綠的驕傲,又是倔強的渺小,還用根須傳遞情報,最后變成了呼嘯的長刀。在一個小草上動了多少腦子。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 我也做過一些探索,寫了一首《水中月》:我坐在湖邊/賞月——/圓圓的 水中月/為什么這么清澈/洗凈我思想的污濁/哦 這是美的世界/一輪月/一輪夏日的明月/映在平湖的深處/像我深邃的思緒在說。
??? 這首詩,我只是營造了一種環(huán)境、一種氛圍,說了一點點,洗凈我思想的污濁,但留得空白是“像我深邃的思緒在說”。至于說什么,讓讀者去再創(chuàng)作吧。這首詩被《京郊日報》刊登了。
??? 有一年,我在老家住了將近一個月,了解點民情,也了解了黨的富民政策,想為農民寫首詩。一天早晨,在農田散步,看到麥子正在發(fā)育,于是,我就以農民為題材,寫了首《麥穗兒》:金色的臉龐/長的像火炬一樣/托舉勤勞的中國/遍地金黃/秋后,沒顧上收割喜悅/你又埋進耕耘的土壤/冰雪凍不死/你天生的倔犟/春風化雨/你把翠綠長成輝煌/待到夏日收割/你把全部生命無私地獻上/飽滿的果實/把你 把我 把她/從小哺養(yǎng)/所以,共和國沒有忘記/把你高高地舉到天上/你看,天安門城樓上的國徽/那枝麥穗兒/正在熠熠發(fā)光。
??? 這首詩在“李賀杯”全國散文詩歌大獎賽中獲得一等獎。
??? 王殿華:山東武城人,著名軍旅書法家,
???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 中國榜書藝術研究會理事、
??? 第四屆中國最具網絡人氣美術家
??? 中國詩歌學會會員、
??? 第二屆當代中華軍旅詩詞大獎賽評委、
??? 中華軍旅詩詞研究特邀研究員
??? 王殿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