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口街舊照
隨心
明清時代,古老的德州城民間習(xí)文讀書蔚然成風(fēng),造就了諸多文豪墨客、達官貴人。德州濃厚的文化底蘊,使德州城很多老街巷的名字不僅講究,而且風(fēng)趣幽默。
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它們有些已消失了,但人們在茶余飯后,還不時提起。
在老地名中有的以城而得名,如南門東街、南門西街、順城街、南關(guān)街等;有的以廟宇而得名,如馬神廟街、火神廟街、財神廟街、八仙廟街等;有的以官衙而得名,如市府街、法院前街、衛(wèi)署街、尉署街;有的以兵營而得名,如大營街、小營街、新營街、校場口街等;有的以集市而得名,如馬市、羊市、水市、柴市等;有的以大戶而得名,如呂家街、封家街、王家角街、石家園街等;有的以運河而得名,如橋口街、上碼頭、月河、北廠街等;還有的街名受到了京津文化的影響,如喧嘩角、二郎廟角、米市角、李家角、馬市角、大西門角、北門角、耳朵眼、南上沿、東四牌樓、西四牌樓等。它們都那么惟妙惟肖、恰如其分……
細品這些街巷名,它們不僅包含著德州城的鄉(xiāng)土特色,而且顯露出了德州運河文化氣息,所以它們對研究德州城歷史、德州運河文化等均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象形”的街名
“剪子股街”原名大西門外街。因它是進京御路的必經(jīng)之地,在運河沒改道前,它南頭所處的位置恰好在大運河與大西門之間,故該街的南頭就因此而分成了兩條道。其中一條是出大西門由東南方進入,另一條是從西南方的舊運河碼頭進入。兩條斜路匯合到向北走的御路上后,在匯合點形成了一個三岔路口。在路上出現(xiàn)三岔路口是常見的事,但在這個三岔路口南端形成的空地上,有三個造型別致的建筑物成了這里的景觀。
據(jù)說,這塊空地屬該街某大戶人家所有。他家在這塊空地的南頭,修了座小型的關(guān)帝廟,廟宇威武壯觀、古樸典雅,但人們只能在廟外叩拜關(guān)老爺,廟雖小但香火興旺;在離武財神廟一米多的位置上,主人又修了座小石頭牌坊,上面還有四個字的匾額,內(nèi)容記不請了;在牌坊前幾乎接近三角地的頂頭處,主人打了一口直徑約50厘米的水井,井口上放有高50厘米左右的石頭井臺。
這三個小巧玲瓏、造型別致的建筑物,總占地面積也不到半分地,可它們卻將這個三岔路口裝點成了剪子的形狀,最前面的那口“井”,就成了剪子的鉚釘,由此,這條街就由大西門外街改叫了“剪子股街”?!熬诺缽潯币彩莻€很形象的地名。它北起原維新街路西的小關(guān)帝廟、南到商業(yè)街,整個胡同彎彎曲曲經(jīng)過了九個彎,而且每個拐彎處都是直角,只有走到頂頭才可看見拐彎的方向,不知情者絕對不敢在此走,故得了“九道彎”的美名。民間有“見廟即進、頂頭北轉(zhuǎn),見門西看、遇井向南,西遇海岸、海邊有彎,辭海東行、右拐西還,出口向南、知名九彎”的順口溜。
還有“耳朵眼”,德州城原有南北兩個“耳朵眼”:北耳朵眼是因一個神話故事而得名;南耳朵眼是兩戶人家為爭奪地盤而形成的一條小胡同,該胡同兩人相遇時必需側(cè)身,否則就過不去,且胡同中間又繞古槐樹半圈,貌似耳朵形,故得名南“耳朵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