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書棋
??? 在禹城市市中區(qū)南邊與齊河縣交界處,有前簸籮屯、后簸籮屯兩個村莊。按說,這一類的村莊一般是由于祖上有某種手藝,加上姓氏而命名的村莊,如紅布張,皮繩李等。然而,簸籮屯的村名除了與手藝有關(guān),還與一個傳說有關(guān)。
??? 據(jù)說,在宋朝時期,現(xiàn)在的簸籮屯位置,住的是劉姓人家。因為附近土地肥沃,還有一條小河,水利條件優(yōu)越,無論種莊稼還是種蔬菜瓜果,年年都有好收成。很快這里就成為方圓幾十里的富裕村子。由于人口越來越多,土地不夠使用,人們想到小河西邊去開墾荒地,便在小河上修了一座橋,它不但方便了劉姓人們?nèi)ラ_荒,也方便了附近村莊的人們行走。橋是劉姓人家修建的,人們就把這座橋叫做劉家橋。日久天長,也把劉姓居住的村子,叫成劉家橋村了。
??? 到明朝洪武年間,劉家橋附近鬧蚊子(也有說鬧紅頭蒼蠅的),蚊子鋪天蓋地而來,見活物就咬,別說是人,連豬羊雞鴨,只要讓蚊子咬著,幾天后就會患病死亡。十多天,村子人幾乎死光。唯有一戶編簸籮為生的全家幸存。
??? 這一戶人家也姓劉,一家五口人只有三畝地,大部分時間是編簸籮。秋天收購綿柳條,經(jīng)過漚制,在春冬兩閑和下雨陰天不能干農(nóng)活的時候編簸籮賣。為了干活方便,就在院子里挖了一個大坑,在坑上的邊沿,用土和泥垛了膝蓋高的墻。留幾個洞當(dāng)窗戶進光線。墻上面放上檁條,鋪上用蘆葦、高粱秸制成的箔,再用麥秸泥泥好。它冬暖夏涼,還不怕雨雪,是他們編簸籮的作坊。
??? 這一年鬧蚊子,戶主讓家人把作坊的窗戶堵好,把進作坊的洞口用葦席蓋好,準備好充足的食品,點上棉油燈,一家人在作坊里避難。白天看到有蚊子進入,就使“蠅摔子”打,晚上怕蚊子鉆進去咬人,給每人一個編好的簸籮,讓把簸籮扣過來在里面睡覺。加上他們?yōu)榱唆せj好賣,把編好以后的簸籮要用硫磺熏白,可能蚊子怕硫磺的氣味,不敢進簸籮里去,因此,他們一家奇跡般的沒有一人遇難。
??? 以后人口逐漸增多,為了紀念大難不死,他們就把村名改叫了“簸籮屯”。
??? 洪武皇帝駕崩以后,由長孫朱允炆繼位,皇四子燕王朱棣心懷不滿,以“清君側(cè)”為名去南京奪權(quán),大軍在經(jīng)過魯西北時遭到重創(chuàng)。奪權(quán)以后回燕京時,朱棣在魯西北進行報復(fù),大開殺戒,幾乎把這一地區(qū)變成無人區(qū)。以后又傳旨在山西洪洞縣和山東諸城縣移民。簸籮屯從諸城縣遷來王、董兩戶在此安家,村名仍然叫簸籮屯。
???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董兩姓繁衍人口越來越多,人多了就修房蓋屋,村子越來越大,時間久了,村子形成前后兩部分,中間有幾丈遠的距離,人們把前邊部分叫前簸籮屯,后邊部分稱后簸籮屯。雖然在1958年時兩個村合并成一個村,以后卻又分成兩個村。
??? 現(xiàn)在,前簸籮屯有300多口人,后簸籮屯有500多口人,大部分是王、董二姓。如今,前、后簸籮屯都屬于屯子社區(q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