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六瑞獸葡萄銅鏡
宋代許由巢父人物故事銅鏡
劉冬 李晗藝 宮凱
《舊唐書》中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梢娿~鏡是古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銅鏡文化也已融入到社會生活當中。銅鏡背后的紋飾,更是濃縮了當時的文化特征和審美情趣?!扒逡便~華以為鏡,瑩光如水照佳人”。如果把古人生活用具拿來比較,那銅鏡絕對當屬尤物了。
在德州市博物館展柜里靜靜地躺著幾面銅鏡,她們背面的紋飾映照出怎樣的絕倫魅力?讓我們一起去探索找尋。
唐朝鼎盛:神秘的瑞獸葡萄鏡
銅鏡最早出現(xiàn)于四千年前的齊家文化,從商周時代起,大多被當作祭祀禮器,戰(zhàn)國時期流行,到唐代制作工藝到達頂峰,這也是由于唐代政治上的強大和經濟上的繁榮,使銅鏡藝術進入了鼎盛期。
我們欣賞銅鏡,主要是看背后的紋飾。從史前到春秋時期的銅鏡,基本沒有花紋,或者少有幾何紋。而到了戰(zhàn)國時期和漢代,銅鏡的紋飾多出許多新奇的紋樣——各種山字紋、神獸紋、或云雷紋等不一而足。唐代以后,銅鏡迎來了嶄新的繁榮期,一改神怪滿鏡的局面,更注重于寫實,各種花鳥魚蟲、麒麟海獸等祥瑞之物和吉祥的圖案出現(xiàn),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情感和人文情懷。
唐代最奪目最多謎的銅鏡,當屬瑞獸葡萄鏡。瑞獸葡萄鏡又稱海獸葡萄鏡、海馬葡萄鏡。其中“海獸”的樣子“似馬非馬”,充滿了神秘色彩,究竟為何種動物,至今也沒有一種準確的說法,所以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多謎之鏡”。海獸葡萄鏡的神秘還在于背后的獨特紋飾。將海獸紋與葡萄紋聯(lián)系在一起是何種寓意,讓人難以捉摸。近年來,海獸葡萄鏡身價不斷攀升,逐漸成為各路藏家熱捧的對象。
這件位于德州市博物館第一展廳的唐代六瑞獸葡萄鏡,直徑14.2厘米,形制為圓形,鏡沿較高,獸形鈕,鏡背分為內外兩區(qū),中間有一凸棱間隔,內區(qū)高浮雕六只瑞獸追逐嬉戲,瑞獸之間有纏枝葡萄紋,外區(qū)高浮雕瑞禽及纏枝葡萄紋,口沿鑄一周纏枝花草紋。銅鏡制作精良,其紋飾制作工藝精細,構圖完美,紋飾清晰,六只瑞獸生動活潑。唐代瑞獸葡萄鏡的出現(xiàn),也表明了當時葡萄紋已盛行,有濃烈的盛唐文化色彩。這面銅鏡展示了唐代較高的銅鏡技藝和審美眼光,以及藝術包容性。
宋代轉折:流露出更多文人氣質
如果說唐代是銅鏡的鼎盛期,那宋代便是銅鏡制造的轉折點。
在中國古代,家中有銅鏡的多為皇室貴族,特別是在春秋戰(zhàn)國至秦,銅都不是尋常人家所用之物,老百姓只能以水為鏡。而到了宋代,銅鏡逐漸普及,并成為尋常百姓的生活用品。比起唐代的銅鏡構圖的無拘無束,雍容華貴,宋代的銅鏡則出現(xiàn)了一些流露文人氣質的人物故事、山水樓閣等紋飾,多注重實用,輕裝飾,素面鏡也逐漸多了起來。
這件銅鏡位于博物館第一展廳的宋元通柜,是一面以人物故事為主的銅鏡。直徑13.3厘米,鏡面為圓形,球形鈕,鏡背鑄許由巢父故事圖案。此款圖案故事鏡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流行于宋、遼、金時期,衰落于元代。
許由巢父故事紋飾體現(xiàn)了宋代的文人氣質,也算是宋代銅鏡的典型代表。據(jù)晉代《高士傳·許由》記載,許由、巢父是傳說中唐堯時代有名的隱士。巢父隱居在山中,不謀求世俗的利益,因筑巢而居,人稱巢父。許由字武仲,陽城槐里人,“為人據(jù)義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兩位隱士共同創(chuàng)造了一樁千古佳話:許由洗耳的故事。此故事被后人所推崇,成為了隱居不仕的典故。通過銅鏡背后的故事紋飾,我們也感受到了古人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隱士情懷。
宋代銅鏡除了在紋飾上與唐不同,連銅鏡的合金成分也出現(xiàn)重要轉變。唐代銅鏡在制作中加入了微量的銀,而且含錫量增多,使得唐代銅鏡呈現(xiàn)銀白色光澤,而宋代銅鏡則含錫量減少,含鉛量增多,為黃銅色澤。宋代之后,銅鏡文化便逐漸衰落,到明代中葉,特別是玻璃鏡推廣以后,銅鏡最終被完全取代,退出了歷史舞臺。
中國的青銅器是被世界公認的頂級藝術品,而銅鏡更是將青銅鑄造工藝推向頂峰。所以銅鏡的價值,絕不可低估。然而不管歷史如何更迭,時代怎樣變遷,一切與美有關的事物總是歷久彌新地保留下來。就像尤物般的銅鏡,它們在方寸間展示著最為生動的藝術美感,承載著幾千年的人文內涵,靜靜地散發(fā)著屬于自身的獨有魅力,耐人尋味。
(本欄目文字和圖片內容均由德州市博物館提供。市民每周二至周日9:00-16:00可持身份證免費入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