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挑井水到凈化自來水
□馮天軍
我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從我記事起,村子里就有兩口吃水井。一口井深,安裝了轆轤,在村子的北邊;一口井淺,沒有轆轤,在村子的西邊,而我家就在村子的西邊居住。自然就吃那口沒有轆轤的井水了。
家里有擔(dān)杖、水桶、井繩、水缸這些常備的吃水用具。每天天不亮,就聽到叮叮當當?shù)穆曇?,那是趕早的人到井上挑水,把家里的水缸挑滿,然后出工,這樣不至于人多了到井上等候。
到井上汲水、挑水是一項累活,一桶水要從八九米深的井里汲上來,兩桶水七八十斤重,顫悠顫悠地要走300多米,才能到家。沒有力氣是不行的。小時候干不了這樣的活,只有父母哥姐們操持。后來長大了,記得第一次挑水的時候,在路上歇歇了兩次,肩膀都壓腫了,這才更覺得挑水吃的艱辛。尤其是農(nóng)忙的時節(jié),在毒辣辣的太陽下割了一個中午的麥子,可回到家中,水缸里沒有水了,腿已經(jīng)像灌了鉛,不想動彈。沒有辦法,還得拾起擔(dān)杖,無可奈何地去挑水。那時候就想,如果自己家里有井,不挑水吃了該多好!可是,這等同于癡人說夢,誰能有這個經(jīng)濟條件!況且我家建在高地上,連樹都不長,就更不用說打井了。如果遇到干旱季節(jié),水位下降,吃水就格外困難。這時,生產(chǎn)隊就組織人力,進行清淤深挖,渡過難關(guān)。
挑水最危險的季節(jié)是冬季,天氣寒冷,井臺上結(jié)了冰,人只能小心翼翼地汲水,有時挑起水來,剛剛邁步就突然滑到,鞋子濕了,水桶滾出老遠,甚至摔癟了。到了年除夕的下午就更熱鬧了,那時候農(nóng)村有這樣的風(fēng)俗,“五馬”日之前是不能到井上挑水的,因此,年除夕下午必須擔(dān)夠5天用的水。挑水的人絡(luò)繹不絕,以致到了最后,井水都渾了,挑到家中只能等泥沉淀后才能飲用。
1998年,村里來了用機器打井的人,我花了1000多元錢,在自己的院子里打了一口直徑30厘米的水井。下了潛水泵,只要一開電閘,汩汩的井水就涌上來,轉(zhuǎn)眼的工夫就滿了水缸,因為泉眼旺,人畜吃水、洗衣澆菜都沒問題,大大節(jié)省了勞動力,從此告別了到井上挑水吃的歷史。
又過了10年,國家實施“村村通”工程,其中一項就是通自來水。這又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于是,家家戶戶安裝了自來水,直接把水龍頭安裝到廚房、洗手間。自來水不僅水質(zhì)好,而且比吃井水更便捷,農(nóng)村人真正過上了城市人的生活。后來為講究飲用水的質(zhì)量,保證身體健康,我自己又安裝了家用凈水器,自來水通過凈水器過濾后再飲用,這比直接飲用自來水更安全。
2013年,村里安裝了大型凈水機,不僅節(jié)省了開支,而且也提高了飲水的質(zhì)量,自來水只做洗菜用。
前后40年的時間,吃水的方式可謂日新月異,從中可以窺見社會的發(fā)展,民生的變化,這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福祉,讓老百姓真正過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