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運河的工業(yè)遺韻——南運河德州段歷史文化解讀(14)

德州出土的宋金時期瓷器

□本報特約撰稿人 張明福
??? 運河在促進德州商業(yè)文明的同時,也對德州的工業(yè)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
??? 從宋元德州瓷窯到明代德州磚官窯、清代涼帽及帽胎制作,一直到清末民初的北洋機器制造局(德縣兵工廠),建設與傳承過程中,運河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

  宋元德州瓷窯

??? 1980年,位于迎賓路北首的原德州農機廠院內出土了一批瓷器殘器和瓷器制作遺物,經文物專家確認,此處為宋金德州瓷窯窯址。這一發(fā)現,證明了建國初期著名陶瓷學專家陳萬里先生所著《宋代北方民間瓷窯》一書中提到的德州有瓷窯的論斷,也證明了故宮博物院所存標有德州窯的宋代窯址分布圖的正確性。
??? 德州是個不出瓷土的地方,為什么能生產瓷器,這得從大運河說起。隋煬帝大業(yè)四年(608)開永濟渠,溝通了河南北部地區(qū)與京津一帶的水上運輸。德州處于這條運輸線的中間地帶,可謂是貨物南來北往的中轉要道。永濟渠德州段的河水由衛(wèi)河與清、淇、洹、漳諸水合流而來,河水從河南汲縣、內黃經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流向天津。上游的漳水、淇水兩岸,正是宋金時期磁州窯、鶴壁集窯的密集分布地區(qū)。德州由于水上交通便利,用船運來瓷土燒制瓷器。另外,過去燒制瓷器和磚瓦,都是用木材和莊稼秸稈做燃料,在德州建窯,可以比較容易的收集這些燒柴。
??? 根據發(fā)現的瓷器來看,德州窯主要生產民間日用瓷,還有供祭祀用的香爐、佛像等,多為白釉瓷器、黑釉瓷器,也有鈞釉瓷器。裝飾方法上,有印花、暗刻、畫彩、書寫文字等。陳萬里評價道:“山東德州窯在白釉上面施以紅綠二色早期的簡單方法,都(對后世)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種成就是宋代以前所沒有的。 ”

  明代德州官磚窯

  德州磚窯眾多,本文所講官磚窯是指由官府所建,專為官方燒制磚瓦的窯廠。
??? 由于明代前期實行的賦役制度是匠人輪班和住坐服役,所以沿運河的臨清、夏津、武城、恩縣、德州等州縣,均建有官磚窯。德州的官磚窯設在城南的窯上、伙房和錢莊一帶。民國《德縣志》載:“洪武三十年(1397),筑衛(wèi)城磚不足,于城南開窯燒磚。今窯上、伙房二村其故址也”。
??? 德州磚窯屬群體窯,窯址南北長約 1200米,東西寬約500米,共有磚窯72座。解放后伙房村北尚存殘窯17座,均為圓形柴窯。德州窯所產磚塊有方磚、條磚和雜型磚多種,尺寸和規(guī)格不盡相同。德州城用長條磚的尺寸為:磚長33厘米,寬18厘米,厚8.5厘米。文字內容為“德州城磚”“窯戶趙邦仲”等。北京貢磚,是供北京紫禁城修建所用,其方磚尺寸為邊長46厘米 ,厚11.5厘米;長條磚尺寸為長46厘米,寬23厘米,厚11.5厘米。文字內容為“成化十七年四月德州窯造”“成化十七年平原縣造”“成化十八年德州窯造”“正德十年德州窯造”等。 《明史》載有“建故宮有德州窯制磚”。人們在天壇也發(fā)現帶有德州窯字樣的文字磚。
??? 根據磚上的文字,德州官磚窯的生產時間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為德州建城燒磚階段,簡稱城磚階段;供北京修建紫禁城燒磚階段,簡稱貢磚階段;窯戶承包經營階段,簡稱窯戶階段。其中,城磚階段,應是洪武三十年(1397)前后;貢磚階段,應是永樂初年至嘉靖初年;窯戶階段,是嘉靖初年至明朝末年。
??? 德州官磚窯關閉的時間大約在明隆萬時期,具體原因在于明政府賦役制度的變化。嘉靖以后,國家實行以銀代役的雇傭制度,廢除了原來實行的匠人輪班和住坐服役,德州官磚窯開始承包給窯戶經營。由于磚坯制作與成磚燒造工藝比較繁瑣,費時費力,燒磚的利潤就成了窯廠存活的關鍵。承包戶如果賺不到錢,生產的積極性減退,再加上罰款制度又比較嚴格,窯戶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只有關門停產了。

  清代德州草帽編織

??? 清代德州有一項著名的手工產業(yè)——涼帽、涼帽胎生產。
??? 德州涼帽是一種精致的草編制品。史書記載,德州涼帽業(yè)極盛,北京、南京、西安等地都有專門的經銷商。城東一帶數十個村莊,都在農閑季節(jié)從事涼帽加工。
??? 據馬翥 《德州鄉(xiāng)土志》載:“草帽,(德州)特產,以特勒素草為之,草出北口外,銷路詳商務志……涼帽胎,(德州)特產,亦以勒素草為之,銷路詳商務志”。特勒素草產自長城古北口一帶,收割后運到通州,再由通州裝船運到德州,分發(fā)給各加工戶,并對加工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產品加工出來,要經嚴格的質量檢驗,合格的產品才能裝船外運。乾隆《德州志》記載,“德州民業(yè)此者頗多,京師胎悉從此去”。
??? 馬翥 《德州鄉(xiāng)土志》對草帽、帽胎的生產和銷售記載詳細:“草帽,商人吳全印專利。水運至天津,銷上海、廣州、煙臺、北京、保定等處,歲計二萬一千頂;陸運銷濟南、河南、山西、陜西、冀州等處,歲計一萬三千頂。帽胎,水運至天津,銷行北京及東南各省,陸運至山西、陜西、河南各處,每歲共七千四百余頂。帽纓,銷路與帽胎同,每歲共銷二千七百余個”。
清末民初的德縣兵工廠
??? 光緒二十六年 (1900),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前,先攻陷天津,對北洋大臣李鴻章創(chuàng)辦的北洋機器制造局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山東巡撫袁世凱于翌年11月繼任直隸總督。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袁世凱一是在保定設立北洋軍政司,組建和訓練北洋軍隊。同時抓緊恢復北洋機器制造局,以便為北洋軍隊提供足夠的武器彈藥。在恢復重建北洋機器制造局的選址問題上,袁世凱認為德州交通條件優(yōu)越,就把北洋機器制造局(民國改稱德縣兵工廠)的地址選在這里,東臨津浦鐵路德州站,西枕京杭大運河,南至豆腐巷,北至上碼頭村(今黑馬蔬菜批發(fā)市場北界)。光緒三十年(1904)八月建成,十月正式投入生產。
??? 兵工廠內設10個機構:文案處、收支處、報銷處等,還有駐津收支處和轉運所。下設12個工廠:機器廠、快槍子廠、新槍子廠等。各廠設管理官、司事、書識,各廠廠務統由提調總管。全局總人數最多時達3000人。
??? 德縣兵工廠主要制造 “七九”子彈和“六五”子彈,還生產自用的硫酸、硝酸等化工原料和無煙藥等半成品。所用的機器設備,全部從德國和英國進口。當時北洋機器局自己安裝發(fā)電機發(fā)電,德州亮起的第一盞電燈便出自這里。
??? 1925年,軍閥張宗昌當上山東督軍。他把德州以南劃為他的勢力范圍,而德州以北則屬于另一個奉系軍閥李景林的勢力范圍。 1926年2月,張宗昌下令德縣兵工廠停辦,并將機器設備拆遷至濟南新城兵工廠,原兵工廠的工人被分別遣散到濟南、漢陽、鞏縣等地兵工廠。

德州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德州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德州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德州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德州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鑒于本網發(fā)布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因作者聯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系,著作權人發(fā)現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聯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我網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