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衙村一角。
??? 陵城東南10公里處有一村名王四衙,村不大,村民以王姓居多。村西北有個灣,當?shù)厝朔Q石碑灣,因灣內(nèi)有好幾塊石碑而得名。筆者曾到過王四衙村,也看過石碑灣,灣現(xiàn)已淤為洼地,碑埋入地下,村民在洼地上種了莊稼。洼地北有一片高地,村內(nèi)一老者告知:有一年大雨,在高地邊沖出了一塊石碑座,碑座后是一座墓,現(xiàn)在碑座和墓都不見蹤影了。問到村名為什么叫王四衙,村人皆答不知,村名來歷成了一個謎。
??? 近來看到北京大學歷史系郭潤濤先生的《明代的推官》一文,恍然大悟,想是該村王姓在明代出了一位推官,故人們把村子稱為王四衙村。要想知道村名的變化,還得從明代官制談起。
??? 明代在地方實行司(?。⒏?、州縣制,府統(tǒng)領州縣。明洪武初年始在各府設置推官一名,“專掌刑名,不預他政”。“專掌刑名”也稱“理刑名”,理、李同音,故推官又稱理官或李官。
??? 明代一個府內(nèi)設有知府、同知、通判、推官四職,這四職都是“正官”。知府為從四品官,對本府所有政事負責,“統(tǒng)領而總督之”,責權最大,是一把手。同知、通判、推官為知府的“佐貳官”,“分職任事”,分別為正五品、正六品、正七品官。按品級推,推官是府的“四把手”。
??? 府的公署建筑如下:大門(衙門口)——儀門——大堂——后堂。按中國古代傳統(tǒng),衙門口朝南,公署的建筑一般呈中軸線形式。后堂的后邊及兩旁一般建知府廨、同知廨、通判廨、推官廨等。廨就是古代官員的宿舍,也稱“衙”“宅”?!按筇谩薄昂筇谩笔侵畣为毣驎渌賳T辦公、發(fā)布政令的地方,因此大堂、后堂所在的地方一般稱之為“府治”。府治當中有推官的“衙”,另外在府治附近還有推官專門的辦公地點,那就是理刑館,是推官自己的衙門,由于推官在一個府內(nèi)排第四位,故人們把推官的住所或辦公場所稱之為四衙。
??? 推官雖在府內(nèi)位列第四,但歷來被人們所看重,這方面的原因有如下幾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的基本職能是戶政和刑政兩大類,戶政關乎國計,刑政關乎民命,戶政主要處理的是賦役、戶籍、田土登記、賦稅催科、解運等事項,而這項工作由知府、通判及戶房、工房等共同處理,而推官則需要“專掌刑名”,頗有司法獨立的精神。
??? 古代刑制有五刑:笞、杖、徒、流、死。笞刑由州縣官判決,而杖刑則由府推官判決,徒以上刑罰則要經(jīng)推官審理后上報按察司甚或是都察院審理,總之推官在整個明朝司法系統(tǒng)中擔負著第一覆審和駁回覆審的重要任務;二是明朝有巡按御史每年代天子巡行各道的做法,巡按御史對地方上的戶政、刑政及地方官吏的廉能政績都可以巡查,故有“巡按出朝,地動山搖”之說,可是巡按受天子“御前點差”后,只能“許帶書吏一名”,很有微服私訪的勁頭,而“光桿司令”的巡按到地方開展工作,則要借助推官來完成,因為明朝有明確規(guī)定,對所按臨之州縣的錢糧、刑獄借調(diào)他府推官來具體辦理,這樣一來,各府推官的權勢就趁每年一度的巡按御史的巡查而水漲船高,更何況推官一般由進士出身的人來擔任。人們既然看重推官一職,于是推官的影響就大了,王四衙村在明朝出了個推官,把這個村稱之為王四衙村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為什么猜想該村明朝出了王姓推官呢,原因有二:推官一職雖在唐宋時期就已出現(xiàn),但其時推官屬于藩鎮(zhèn)幕府的官,不屬朝廷“正官”,也沒有排行“老四”和四衙之說;明朝洪武初年始設推官,而清康熙初年又將推官裁撤,故而有“四衙”之稱的推官很可能出現(xiàn)在明代。再結(jié)合王四衙村的石碑灣內(nèi)有多塊石碑且有帶石碑的古墓出現(xiàn),而魯北農(nóng)村多是明初遷民后所建的村莊,這些因素都顯示,明代該村出了個推官。
□趙春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