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東方朔早年積極入仕,遇挫后宣稱隱于朝廷,并以老莊為榜樣。后世對東方朔形象有一個再塑造的過程,他相繼被道化、術化、仙化,轉而成為道教神仙譜系中的人物,且有大量道教類作品傳世。東方朔形象的道教化并非偶然現(xiàn)象,它是早期道教擴大體系、重構傳統(tǒng)的結果,也跟東方朔本人的隱士身份、曾受道家思想影響、鐘情奇聞異事的性格、雜學多家的知識構成等因素有關。分析東方朔形象的道教化,有利于我們認識早期道教本身的發(fā)展情況。
??? 關鍵詞:東方朔;形象;道教化;原因
??? 東方朔在正史中以詼諧人士及朝隱者的形象出現(xiàn),然而后世道教作品中泛見東方朔事跡的記載。這種形象的前后轉變,在道教發(fā)展史上是一個較為典型但目前研究并不多的話題,因此以東方朔為個案討論相關人物的道教化問題,不僅可以反觀他們本人的個性特征,更可為深入認識道教發(fā)展的早期軌跡提供新的參照。
一、道家思想與東方朔的朝隱行為
??? 不論在《史記》褚少孫為東方朔做的補傳里,還是班固的《漢書·東方朔傳》中,東方朔開始均積極進取,追求功名。不過在漢武時代,東方朔躋身朝廷而長期得不到升遷,原來求仕時宣稱自己壯志雄心、博學多才的經(jīng)歷繼而遭到部分士人嘲笑,“客難東方朔曰:‘蘇秦、張儀一當萬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澤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術……曠日持久,積數(shù)十年,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zhí)戟。 ’”[1]
??? 為此東方朔常常流露出懷才不遇的心態(tài),并多次表達了歸隱的愿望,比如東方朔的《嗟伯夷》談到隱逸問題,曾說:“窮隱處兮,窟穴自藏。其隨佞而得志兮,不若從孤竹于首陽。 ”[2]原來積極求仕立功邀名,現(xiàn)在竟然說要自藏洞穴,并欣賞孤竹君伯夷、叔齊兄弟在首陽山上的隱居生活,正是作者失落之際遁世想法的表現(xiàn)。另一篇文章《與友人書》也明確表達出歸隱的念頭,文中說:“不可使塵網(wǎng)名韁拘鎖,怡然長笑,脫去十洲三島,相期拾瑤草,吞日月之光華,共輕舉耳。 ”[3]此時不僅要歸隱,而且要遠隱仙島之中。只不過東方朔后來思想有所變化,不再向往山林隱居,而選擇了“大隱隱于朝”的“朝隱”,他說:“如朔等,所謂避世于朝廷間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又說:“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盵4]東方朔這樣說,也如此做,當起了“朝中隱士”。
??? 值得注意的是,據(jù)東方朔解釋他之所以要選擇“朝隱”,而不是隱居山林,似乎跟道家有緊密聯(lián)系。東方朔曾告誡子女將來若選擇隱居,朝中是首選,“首陽為拙,柱下為工。 ”[5]此處的“柱下”,意為“殿柱之下”,代指“朝廷之中”或隱居朝中的人。這位隱者具體所指,東漢學者應劭認為就是道家哲學的奠基者老子,“老子為周柱下史,朝隱,終身無患,是為上也。 ”[6]老子一生的確有一段時間在東周洛陽城度過,《莊子》、《史記》均有記載。當然老子的本意是否隱于朝,或者身為“守藏史”是否可以算作隱士,另當別論。但它至少說明東方朔選擇“朝隱”,首先將老子作為其中的歷史依據(jù)。
??? 此外,東方朔“朝隱”的另一個依據(jù)也跟道家有關。東方朔說自己隱于朝廷,是一種“陸沉”行為,“陸沉于俗,避世金馬門?!边@里的“陸沉”即源自《莊子》?!肚f子·則陽》曰:“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聲銷,其志無窮,其口雖言,其心未嘗言,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沈(沉)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7]郭象注:“人中隱者,譬無水而沉也。 ”可見所謂“陸沉”,其實就是隱居在世俗人間,而不是深山之中或蒿廬之下。只不過東方朔將《莊子》中的“陸沉”概念進行了延伸,認為“金馬門”(官府)也屬于莊子所說世俗人間的范圍。
??? 那么,為什么原本渴望功名的東方朔要歸隱,并且以老子、莊子為榜樣?這跟東方朔仕進受挫有關,也與他早年研習過黃老思想有關。關于東方朔的早年情況,《史記》褚少孫補傳、《漢書·東方朔傳》都沒有明說,但可以通過他毛遂自薦時說過的話來推測,“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 ”“臣朔年二十二”表明東方朔出生、成長必在漢武帝之前。如果東方朔于漢武帝執(zhí)政之初自薦,那么他生于漢文帝后期;如果自薦時在武帝擺脫竇太后控制的建元6年即前135年,那么其生年為前156年即景帝執(zhí)政首年。總之不論如何,東方朔早年經(jīng)歷了漢文帝、景帝兩朝,或至少景帝一朝。而文景之際,正是黃老思想盛行且成為國家指導策略的時代,那么正處于成長、求學時期的東方朔受到過道家思想的影響這一點可以肯定,因為褚少孫說他“以好古傳書,愛經(jīng)術,多所博觀外家之語,”[8]這里的“外家之語”與經(jīng)術(儒學)相對而言,當指以道家為主的其它學說,而且東方朔還承認早年雜學多家,特地提到“嘗受《易》”,亦是東方朔接受過道家思想的旁證。
??? 而黃老思想作為道家思想在秦漢發(fā)展的新階段,一方面繼承了傳統(tǒng)道家以“道”為核心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又表現(xiàn)出一定的入世色彩,對原來的“無為而無不為”做了調整,轉而“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正與漢初休養(yǎng)生息的局面相契合,因此廣受歡迎。漢初不少大臣也深受其影響,比如漢初丞相曹參、陳平就經(jīng)?!叭诊嫶季啤?、“不治事”[9],這種行事方式與東方朔所說的“朝隱”極為相似,只不過他們并未明說而已。而且黃老道家仕隱結合的特點,對于個人而言也具有靈活性,似隱非隱,可進可退。因此東方朔早年積極求仕,后來選擇朝隱,并以老子、莊子為榜樣,有其內在必然性。
二、東方朔形象的道教化
??? 從上可知,東方朔以求仕者、朝隱者身份為后人熟悉。但不久之后,東方朔被各類道家道教著作廣為宣揚,并逐漸演繹為一位道教人物。東方朔形象的重塑出現(xiàn)較早,班固《漢書·東方朔傳》里有這樣一句話,“(世人)因取奇言怪語附著之朔,故詳錄焉”,可見這種演繹至遲在兩漢之際就開始了。對東方朔形象的重塑最初主要沿著正史記載的方向衍生,前引東方朔告誡子女要以朝隱為工(“首陽為拙,柱下為工”),后人對這句話略作增補:“優(yōu)哉游哉,與道相從。首陽為拙,柱下為工。”[10]直接提到了一個“道”字,并說東方朔要與之相從。大約到東漢后期,時人已將東方朔直接看成道家人物,與老子等人有前后延續(xù)關系,例如應劭《風俗通義》曰:“俗言:東方朔太白星精,黃帝時為風后,堯時為務成子,周時為老聃。 ”
??? 與“道”日益緊密的同時,東方朔的形象進一步多了“術”的內涵?!段骶╇s記》卷四說:“東方生善嘯,每曼聲長嘯,輒塵落瓦飛。 ”“嘯”是道士擅長的法術,譬如東漢劉根“又長嘯,嘯音非常清亮,聞者莫不肅然”[11],趙昞“嘗臨水求渡,船人不許,炳乃張蓋坐中,長嘯呼風,亂流而濟。于是百姓敬服,從者如歸。 ”[12]“嘯”功能的增加,表明東方朔已不止是有道之士,也是道術之士。東方朔形象中“術”元素的增加,還表現(xiàn)在占卜、相術等方面,而且被重塑后的東方朔尤為擅長相術與占卜之術,《初學記》卷一《天部上》說東方朔深諳占卜要領,曾告訴人們:“凡占,長吏下車當視天,有黃云來如覆車,五谷大熟。 ”《太平御覽》卷六百九十二引《相手板經(jīng)》曰:“相手板法出蕭何,或曰四皓,初出殆不行世。東方朔見而喜之,曰:此非庸人所解?!薄短接[》卷七百二十六引《異苑》亦曰:“十二棋卜出自張文成,授法于黃石公。行師用兵,萬不失一。逮至東方朔,密以占眾事。 ”棋卜之法后密而不傳,直到魏晉才有道人再次傳授。此外,見于后世類書的《東方朔別傳》(類書中的《東方朔別傳》有時又作《東方朔傳》,二傳所記內容基本類似,為區(qū)別正史中的《東方朔傳》,我們統(tǒng)稱其為《東方朔別傳》),也多次記載了東方朔的占卜之術,比如他根據(jù)“有神雀下”的跡象預測皇室將有巫蠱事變,觀察戶外樹木景象預言戶主姓名,通過細察人們的行狀來判斷失物所在等,而且屢屢應驗,讓人驚嘆折服,東方朔因而被譽為“博物之士”[13]。
??? 在東方朔形象的塑造過程中,還有一個特殊現(xiàn)象,即隨著神仙學說在漢晉的流行與系統(tǒng)化,東方朔轉而又被“仙化”。據(jù)前引《風俗通義》載,東方朔相傳是太白精星下凡,“俗言:東方朔太白星精。”曹植《辨道論》也說:“夫神仙之書,道家之言,乃云:傳說上為辰尾宿,歲星降下為東方朔。 ”將這兩則記載與《漢書·東方朔傳》“因取奇言怪語附著之朔”一語相對較,可知“仙化”稍晚于“道化”。當然,早期“仙化”只是將東方朔視為神仙故事中相關人物出現(xiàn),情節(jié)還不完整,如化身略知道術的使者,為漢武帝外出尋找“五色露”、“聲風木枝”等靈物。之后,東方朔的神仙形象逐漸完善,譬如原來流傳的“太白星精”身份得到進一步確認,轉而成為仙人。托名劉向實為魏晉神仙家所作的《列仙傳》里,就有一段關于東方朔不再朝隱,飄然仙隱的記載,“至宣帝初,棄郎以避亂世。置幘官舍,風飄之而去。 ”晉人夏侯湛的《東方朔畫贊(并序)》亦說:“談者又以先生噓吸沖和,吐故納新,蟬蛻龍變,棄俗登仙。 ”
??? 東方朔“神仙”形象的日益飽滿,我們還可從他與西王母及仙桃的傳說中窺探一二。東方朔與西王母聯(lián)系在一起,早在郭憲《洞冥記》中就有記載:“東方朔得神馬一匹,高九尺。武帝問朔是何獸也?朔曰:‘此王母乘靈光之輦,以適東王公之舍。 ’”只不過這則故事較為簡單,后來沒有更多元素加入。另一則偷西王母仙桃的故事則不斷漫衍,成為道教文獻中的經(jīng)典故事之一。東方朔“偷桃”一事,較早見于《漢武故事》:“武帝時,東郡獻短人,長五寸,上疑其山精,常令案上行,東方朔問曰:‘巨靈,汝何以叛,阿母(西王母)健不?’”,“東郡獻短人,呼東方朔,朔至,短人因指朔謂上曰:‘西王母種桃,三千歲一為子,此兒不良也,已三過偷之矣?!边@兩段對話,看似互相指責,實則是敘舊,表明東方朔、“短人”都與西王母熟悉。經(jīng)“短人”的“指認”,我們知道東方朔曾三次偷食仙桃。西晉張華的《博物志》、《漢武帝內傳》中亦有此事?!恫┪镏尽返臄⑹雠c《漢武故事》略有不同,說西王母與漢武相會分吃仙桃,東方朔因艷羨而在窗外偷窺,西王母笑著說“此窺牖小兒,嘗三來盜吾此桃”,所以“世人謂方朔神仙也”。《漢武帝內傳》則沿著偷桃故事,已明確衍生出東方朔原為仙官的身份,“王母曰:‘是汝侍郎東方朔,我鄰家小兒’”、“此子昔為太上仙官,太上令到方丈山,但務游戲……太上謫斥,使在人間。 ”值得注意的是,東方朔與西王母的關系,以及東方朔原為仙官后謫居人間的故事至遲到盛唐已廣為人知,文人詩歌中屢屢提到,如李白《玉壺吟》:“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 ”《贈嵩山焦煉師》:“愿同西王母,下顧東方朔。 ”
??? 隨著東方朔道教形象的完善,不少道書自然而然歸附他名下。題名東方朔的作品大致有:《神異經(jīng)》一卷(《隋書·經(jīng)籍志》錄)、《十洲記》一卷(又名《海內十洲記》,《隋書·經(jīng)籍志》錄)、《東方朔占書》三卷(《舊唐書·藝文志》錄)、東方朔《靈棋經(jīng)》二卷(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錄)、《易衍》二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存目)、以及不言卷數(shù)的《五岳真形圖序》(《云笈七簽》錄)。另據(jù)《容齋隨筆·續(xù)筆》說:“世有傳《陰陽局鴉經(jīng)》,謂東方朔所著,大略言凡占烏之鳴,先數(shù)其聲,然后定其方位,假如甲日一聲,即是甲聲,第二聲為乙聲,以十干數(shù)之,乃辨其急緩,以定吉兇?!蹦敲矗忻麞|方朔所作的占卜類作品還有《陰陽局鴉經(jīng)》一書。
??? 要之,從“道”、“術”到“仙”,再到道書的撰者,至此東方朔已完全被納入到道教譜系中。因為這一緣故,后世很多道書直接將東方朔視為道教人物,如宋代大型類書《云笈七簽》卷一百一十記:“谷希子者,學道得仙,為太上真官。東方朔師之,受閬風、鐘山、蓬萊及神州真形圖。 ”
三、東方朔形象道教化的原因
??? 原本隱居朝廷的東方朔,逐漸被道化、術化、仙化,繼而列入道教神仙譜系之中,并非偶然現(xiàn)象,它是道教追溯傳統(tǒng)、擴大體系的結果。東漢末年民間道教誕生前后,為了擴大在社會上的影響,之前諸多相關人物被納入道教體系當中,其中以道家人士、隱士為主。道家與道教的源流關系毋需多言,所以之前的道家人士基本上都歸入道教譜系,而且這個過程很早,比如據(jù)李養(yǎng)正先生考證,道家哲學奠基者老子在兩漢之際已被神仙化,到漢末張魯?shù)热瞬粌H“托《老子》之言”,而且直接稱老子為“太上老君”,老子成了道教教祖,南北朝時期老子的教祖地位已為道教中人所公認[14]。
??? 隱士與道家道教的關系,也可謂互為表里。一方面道家人士基本上都是隱士,道教人物也有不少被收入歷代正史隱逸傳,如《梁書·處士傳》中的陶弘景,《新唐書·隱逸傳》中的王希夷、吳筠、潘師正、司馬承禎,《宋史·隱逸傳》中的陳摶、安世通等。另一方面,隱士文化對道家道教的發(fā)展影響巨大,有學者甚至認為道家即源于隱士,“道家者流蓋出于隱者[15] 。正是由于這一層關系,道教在傳統(tǒng)重構時,往往將隱士特別是有道家思想傾向的隱士視為同道中人。以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為例,秦漢時期大量隱士被收錄,包括安期生、河上公、浮丘公、司馬季主、東方朔、王霸等人。這些人皆有隱居不仕的經(jīng)歷:安期生“賣藥海邊,老而不仕”[16],河上公(河上丈人)“唯丈人隱身修道,老而不虧”[17],浮丘公(浮邱伯)隱居教授于“蒿廬之下”,司馬季主“卜于長安東市……賈誼曰:‘吾聞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yī)之中’”[18],王霸“少立高節(jié),光武時,連征不仕”[19]。東方朔早年接受過黃老思想,又將老莊作為朝隱的榜樣,所以也被看做道家型隱士,進而被道教化。
??? 另外,之所以將東方朔納入到道教譜系當中,還跟他本人的身份特點、行為方式、性格特征以及知識構成有關。
??? 東方朔形象的道教化與他的身份特征有關。東方朔仕于朝廷而不得志,但由于語言幽默詼諧,因此常常伴隨漢武帝左右。而在當時,長生不老是貴族們的普遍愿望,其中以漢武帝最為著名,“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武帝聽說黃帝乘龍成仙,羨慕不已,甚至揚言:“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履耳。 ”[20]武帝好神仙之說,東方朔又是武帝近侍,那么利用東方朔的身份,將其融入神仙傳說之中,進而演繹為神仙家比較合乎情理,何況東方朔在《與友人書》中說過“怡然長笑,脫去十洲三島,相期拾瑤草,吞日月之光華,共輕舉耳”之類的話。
??? 東方朔的性格愛好、知識構成、行事方式等方面的特點,是后世將他道教化的重要原因。東方朔性格豁達,幽默詼諧,《漢書》稱其“詼達多端”;東方朔喜歡易占、隱語(類似現(xiàn)代的謎語),“朔之詼諧,逢占射覆?!敝R方面,東方朔雜學多家,廣涉博取,《史記·滑稽列傳》曰:“(東方朔)修先王之術,慕圣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數(shù)?!薄稘h書·東方朔傳》記:“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zhàn)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夏侯孝若《東方朔畫贊(并序)》也說:“先生環(huán)瑋博達,思周變通……自《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陰陽圖緯之學,百家眾流之論。周給敏捷之辯,支離覆逆之數(shù)。經(jīng)脈藥石之藝,射御書計之術。 ”足見東方朔的知識構成十分豐富,無所不窺,尤其是東方朔還專門研習過陰陽讖緯之學。知識構成龐雜,又喜歡陰陽占卜,是后人將眾多道術比附在東方朔身上的前提?!八繁娌┲e謔,乃滑稽之雄耳,特以覆射多奇中,后世遂以為神?!盵21]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東方朔不僅善談,而且樂于向下層民眾傳播奇事怪聞,“行于眾庶,童兒牧豎莫不眩耀”、“喜為庸人誦說,故令后世多傳聞者。 ”[22]接近民眾并為人們喜聞樂見,是東方朔被廣為傳頌、衍化的民間基礎。
??? 總之,東方朔的隱士身份、作為好神仙方術的武帝的近侍,以及他雜學多家,喜歡奇異怪事、占卜隱語等特點,給世人留下巨大的想象和發(fā)揮空間。后人循著上述特點,將東方朔生發(fā)演繹,以至于后來道書中的東方朔成了一位神仙道教人物。
四、結語
??? 綜前所述,東方朔原本自稱朝隱者,但由于與道家思想有一定淵源,加之他本人知識構成、性格方面的特點,后人對他進行了形象重塑,轉而進入道教譜系中。東方朔形象的轉變,是道教歷史構建過程中一個重要個案。如果說老子的道教化是道教譜系中的上層重構,那么東方朔則代表了中下層體系的擴大。道教對相關人物的形象重建,無疑是漢代之后道教獲得社會認可、得以快速發(fā)展的原因之一。因此就道教史研究的意義而言,分析東方朔等人的道教化,或許能為我們重新認識道教的發(fā)展歷程提供一種啟示。
??? 參考文獻:
??? [1][4][8][18][20]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第3206、3205、3205、3215、468頁。
??? [2][3]東方朔:《嗟伯夷》、《與友人書》,見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第264頁。
??? [5][6][9][22]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第2874、2874、2048、2873頁。
??? [7]《莊子·則陽》,陳鼓應譯注本,中華書局1983年,第682頁。
??? [10][11][12]李昉等編:《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0年,第2212、66、2264頁。
??? [13]漢武帝曾贊譽東方朔為“博物之士”,見《太平御覽》卷643引《搜神記》:“漢武帝東游,未出函谷關,有物當?shù)溃渖頂?shù)丈,其狀象牛,青眼而曜精,四足入土,動而不死。百官驚懼,東方朔乃請酒以灌之。灌之十斛而物消,帝問其故。答曰:‘創(chuàng)墅為患憂之物,氣之所生。此必秦之獄地,不然則罪人徒作者之聚。夫酒忘憂。故能消之也。 ’帝曰:‘吁!博物之士,至于此乎? ’”
??? [14]李養(yǎng)正:《〈老子〉、老聃與道教》,《文史哲》1990年第3期。
??? [15]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47頁。
??? [16][17]皇甫謐:《高士傳》,中華書局1985年,第61、62頁。
??? [19]范曄:《后漢書》卷84《列女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2782-2783頁。
??? [21]唐錦:《龍江夢余錄》,收入《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