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連偉從事拉坯工藝已經(jīng)有17年時間,在他眼中,每一件作品都留存著陶泥從運河里帶來的生氣和手藝人凝神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與記憶,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
??? 5月9日,記者在梁子黑陶文化園見到了孫連偉,他坐在寬敞明亮的工作室里,手臂上滿是泥水,隨著輪盤的轉(zhuǎn)動,手下的泥團轉(zhuǎn)瞬之間變成一件件陶坯,從器物造型、坯體厚薄到流線弧度,都拿捏得妙到纖毫,讓人嘆為觀止。
近乎神奇的手藝讓人著迷”
?? 孫連偉1977年出生在武城縣千戶營村,離家不遠處便是運河,每天放學之后,他就和小伙伴們一起到運河邊挖膠泥、玩泥巴,自然而然地,就對運河產(chǎn)生了難以割舍的情感。這時的他還不曾想到,自己一生的事業(yè)會和膠泥結(jié)下不解之緣。
??? 1999年退伍后,孫連偉來到德州找工作,在漫無目的地閑逛時,他見到了一位老師傅的拉坯手藝。“近乎神奇的手藝簡直讓人著迷!”孫連偉回憶道,一開始看得眼睛都不夠用,盯著看了許久才明白,這門手藝是利用機輪快速旋轉(zhuǎn)中離心力的作用,兩手控制著力道,使陶泥延展變形,做成空膛薄壁的圓體陶坯。初見之下,孫連偉就感受到強烈而不同尋常的親切感,心中躍躍欲試,想要嘗試一下。
??? 恰好,那時工藝美陶研究所正在招學徒,孫連偉興致勃勃地報了名,來到研究所學習拉坯成型工藝??墒鞘虑檫h遠沒有他想象中那么簡單,單是掌握最基礎的工藝,就用了整整兩年時間,到了第三年,他才正式出師,能夠獨立做東西。
??? 一開始的時候,孫連偉做出的陶坯壞了一件又一件,歪的、塌的、變形的,還有做好了在晾干或燒制過程中裂紋的。雖然屢屢失敗,雖然有時候也焦慮急躁,但孫連偉從沒氣餒過。他知道,學手藝的過程必然有著諸多艱苦,但因為做著真正熱愛的事,就有了必須挺過一切難關(guān)的理由和勇氣。
天天守著這個輪盤,得耐得住枯燥和寂寞
?? 手工拉坯是一種技藝很強的造型方法,練習它沒有什么訣竅,只能憑借日積月累的感覺。“一遍遍地捂泥、提泥,反復練、不停練,總是找不著感覺,可一旦找到感覺了,立馬就會了?!睂O連偉說,就是這樣,把最簡單的練會了,再練有些難度的,一步步逐漸深入下去,到最后,任何坯體都難不倒他了。
??? 2002年,孫連偉來到梁子黑陶。當時條件很艱苦,冬天屋里就點一個小煤球爐子,為了不把陶坯烤干,還放得很遠,孫連偉的雙手、胳膊整天裹著泥巴和水,時常凍得冰冷發(fā)麻?,F(xiàn)在有了空調(diào),條件好多了。可無論工作環(huán)境如何,孫連偉始終對能夠從事這一行心懷感激?!案蛇@個,需要心靜。而且,天天守著這個輪盤,得耐得住枯燥和寂寞。做陶有時候也像種地一樣,得靠天吃飯。陶坯晾的過程不能見風,也不能暴曬,得陰干。晾干后如果沒有及時燒,又趕上長時間的陰雨天,干透的陶坯很容易受潮,一窯燒完,全是壞的。看著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東西只能當成廢品被扔掉,別提有多心疼了?!睂O連偉說,這其中的苦樂得失,讓他每一天都活得特別用心、特別有力量。
做陶的記憶全在這雙手上
?? “拉坯這道工序,決定了一件黑陶作品的器型,而器型,是一個沒有界限的概念。只要敢想,就能制作各式各樣新的器型,創(chuàng)造出前所未有的陶器?!睂O連偉說,這是一個極富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會帶來無與倫比的快樂和成就感。
??? 有時候一些難度極大的作品出窯了,那么漂亮,那么光彩照人,看著最后的成品,孫連偉都不敢相信是自己做出來的。“怎么就做成了呢?是怎樣完成的?一點兒也想不起來。 ”他笑著說,腦子里沒有記憶,記憶全在這雙手上。
??? 采訪即將結(jié)束的時候,孫連偉洗干凈手上的泥,對記者說:“你看我的手,天天裹著泥巴,卻被養(yǎng)得又白又嫩,這些生在運河里的膠泥和人是非常親近的。我覺得自己就是為這門手藝而生的人,我的心,就陷在這泥巴里。 ”
??? 人物簡介:孫連偉,1977年生,山東武城人,山東省民間手工藝制作大師。代表作有《國色天香》《中華熏》等,其中《國色天香》被中華藝術(shù)館收藏。成型作品《盛世牡丹》獲2011年“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shù)精品優(yōu)秀獎。2014年,在山東省工藝美術(shù)行業(yè)技能大賽中獲陶瓷手工成型組第一名。2015年,作品《麒麟瓶掐絲陶牡丹》獲“神龍杯”山東省工藝美術(shù)設計創(chuàng)新獎銅獎。 2015年,獲“首屆中國黑陶藝術(shù)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黑陶拉坯”金獎。2Ol5年3月被授予2014年度 “山東省技術(shù)能手”稱號。
□本報記者 張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