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星衍畫像
孫星衍扇面書法。
???清代著名的文化學者、山東督糧道僉事孫星衍曾在德州做過官,而且在德州的文化事業(yè)發(fā)展上頗有建樹。他也在此完成了著名的《平津館叢書》,為發(fā)展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作出杰出貢獻。
??? 孫星衍 (1753-1818),清代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字淵和,號伯淵,江蘇常州人。少年時與楊芳燦、洪亮吉、黃景仁以文學見長,袁枚稱他為 “天下奇才”。他于經(jīng)史、文字、音訓、諸子百家,皆通其義,乾隆五十二年 (1787)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充三通館校理;乾隆六十年 (1795)授山東兗沂曹濟道,嘉慶元年 (1796)補山東督糧道;嘉慶十二年 (1807)升任山東布政使。
??? 孫星衍性嗜聚書,聽到別人藏有善、秘本,借抄無虛日;對于金石文字拓本,古鼎彝書畫,無不考其源委。阮元曾聘他為 “詁精經(jīng)舍”教習及主講鐘山書院。
??? 孫星衍擔任山東督糧道僉事的12年間,時值43歲到55歲,正是其精力最旺盛之年??梢哉f,孫星衍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留在了德州這座城市。
政績突出入名宦祠
??? 動用駐軍疏通四女寺減河。德州是重要的運河城市,大運河曾帶給德州機遇和財富,但也給兩岸人民帶來多次水患災害。
??? 運河的枯水季節(jié),為了保證水源供應,統(tǒng)治者不準兩岸百姓取用水源。但到了雨季,上游來的洪水就會沖出運河堤壩,淹沒附近的村莊和農(nóng)田。衛(wèi)運河 (即漳、衛(wèi)河于徐萬倉匯流后至四女寺一段的河道)兩岸地域?qū)儆邳S河淤積平原,松軟的土壤易于洪水裹挾,所以德州一帶河道十分易于淤塞。明清兩代都在運河的治理上花費了很大的人、財、物力,春冬挖淺,夏秋防洪,這才保證了明清政府的漕運暢通。
??? 孫星衍作為山東的督糧道僉事,當然對運河漕運的暢通非常關(guān)心。據(jù)民國 《德縣志》記載,嘉慶十年 (1805),值衛(wèi)河上游經(jīng)臨清閘口夏秋之際水漲高于閘內(nèi)之水,閘口被迫關(guān)閉,時糧艘阻滯。孫星衍知道恩縣四女寺舊有支河入老黃河故道,經(jīng)樂陵至海豐入海,年久淤塞,即上書要求疏浚四女寺減水河,以泄衛(wèi)河之水。在疏浚四女寺減水河時,為了不影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孫星衍沒有動用兩岸的民夫,而是通過協(xié)調(diào)和運籌,動用了駐守德州的滿營軍隊,博得百姓的好評。德州百姓為銘記孫星衍的功績,奏請朝廷批準,將其崇祀德州名宦祠。民國 《德縣志》也在 《宦績志》里面為孫星衍立傳,希圖世代德州人都不忘其對家鄉(xiāng)做出的貢獻。
??? 疏請為駐軍發(fā)放道倉剩米。清代德州的駐軍主要是滿洲駐防兵,平時負責德州一帶的安全,遇有戰(zhàn)事也會調(diào)往前線作戰(zhàn)。當初,德州滿洲駐防兵為500人,到了嘉慶年間,滿洲軍人已增至2700余人。雖然人數(shù)增多了,但他們的糧食供應指標并未增加,仍是歲支道倉米7800石,其中有折色3000石,即每石支銀1兩。當初之所以有折色的制定,是為了讓士兵個人有點零用錢。那時糧食價格低,一兩銀子可買1石多甚至2石糧食,士兵樂于領(lǐng)銀。但隨著清政權(quán)的日益鞏固和國家基本建設攤子的鋪大,政府的貨幣發(fā)行量越來越大,現(xiàn)在的1兩白銀卻連1石糧食都買不到,士兵生活水平不僅沒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所以士兵都愿意廢除折色米,按當初所定折色米的數(shù)量來領(lǐng)取糧食。
??? 由于士兵們供應的糧食一直是在山東督糧道倉內(nèi)支取,此事引起了山東督糧道僉事孫星衍的注意。他算了一筆賬,每年要將剩余糧食運交通州倉,需要花運費2000余兩白銀,如果給官兵廢除折色,即就地將3000石糧食讓駐軍領(lǐng)走,國家就會節(jié)約很大一筆運費。駐防的滿州軍人也會因改領(lǐng)糧食而得到不小的實惠,等于變相提高了他們的待遇。這是一筆利國利軍的大好事,遂將奏折呈了上去。
??? 不久,就得到了皇帝的批復,認為此議甚好并照準實施,駐德州的滿族軍人歡呼雀躍。民國 《德縣志》和光緒 《德州鄉(xiāng)土志》稱孫星衍: “仁民愛士,懷德畏威。名臣碩儒,端此風度”。
發(fā)現(xiàn)和保護高貞碑
??? 高貞碑,與高慶碑、高湛墓志合稱 “德州三高碑”。此碑于嘉慶二年 (1797),有人在德州城北第三屯的河道內(nèi)洗澡時所發(fā)現(xiàn),眾人用繩索將其拉于岸上,再后就無人問津。
??? 嘉慶十一年 (1806),孫星衍得到消息后,知道此地原是高氏墓地,此碑肯定價值不菲,便立刻叫上德州知州原遜志和督糧道庫大使沈志水,趕到第三屯,后將碑移至州學欞星門內(nèi)。孫星衍得到這塊石刻非常高興,當即寫下韻文一篇,刻于碑陰: “碑浮衛(wèi)水兮,移之學宮。墓崩弛兮其人傳。惟貴戚之尚德兮,曷借勛名之燦然。我無建樹于茲土兮,獨好古以窮年。愧峴首之羊公兮,庶后人之寧想乎碑前”。他還寫了一段跋語: “嘉慶丙寅 (1806)歲,王孝廉保訓告我,德州衛(wèi)河第三屯出高貞碑。與知州原遜志、庫大使沈志水移置學宮”。署名 “賜進士及第山東督糧道陽湖孫星衍撰書刊記”。光緒二十三年 (1897) 《德州志略》載有封大受 《題孫淵如觀察得碑圖》七絕詩6首,宋芝山繪 “得碑圖”一幅。
??? 又過了4年,身為山東布政使的孫星衍,于嘉慶十五年 (1810)正月十五日,又回到德州,將秦朝李斯寫的泰山刻石銘文篆書殘字29字,刻于高貞碑的碑陰。篆書下面的跋語是: “篆泰山刻石,以乾隆五年毀于火,傳書漫漶。余藏有舊拓本,尚可尋求筆意。嚴君可均通篆法,因囑雙鉤上石,勒德州學高貞碑之陰,以永其傳。嘉慶庚午上元日蘭陵孫星衍記”。
??? 在北朝碑刻中,高貞碑是最著名的石刻之一。碑高222厘米,寬98厘米,厚18.5厘米。碑額篆書陽文方筆 “龍驤將軍營州刺史高懿侯碑” 12字。碑文計24行,每行46字,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 (523)立石,記載了高貞一生中的功德。此碑是北朝碑刻中方筆楷書的代表作品,點畫清峻勁健,結(jié)字穩(wěn)健俊整,字形微扁,底盤稍大,顯得莊重穩(wěn)健,在風格上已十分接近唐人楷法。北朝刻碑之所以為世人重視,主要原因就在于這些碑刻雖大多出于無名氏之手,但在隸楷錯變的過程中,在楷法尚未完全成熟的蛻變時期,爭奇斗艷,呈現(xiàn)出各種風貌。新中國建立后,該碑藏于德州市圖書館, 1981年調(diào)省文化廳,現(xiàn)藏于山東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
修建和經(jīng)營平津館
??? 孫星衍擔任山東督糧道時的治所,在漢代曾是漢丞相公孫弘所封平津故址,因同是孫姓的原因,孫星衍便以 “平津館”來名其書齋。聞名于世的 《平津館叢書》、《平津館文稿》、 《平津館金石萃編》等書,都是在 “平津館”內(nèi)完成的。
??? 留有 《平津館記》石刻。平津館位于德州官家園林澄碧園的后院內(nèi)的 “荷花池”(化龍池)北岸,過去叫做 “澄碧堂”,有正房5間和東西廂房各3間,孫星衍赴任后將其改為 “平津館”。
??? “平津館記”一文,輯錄在 《平津館文稿》中。它是嘉慶十一年 (1806)五月孫星衍撰文,幕客錢泳書寫的一塊記銘碑。從珍藏的 《平津館記》拓片來看,此石碑高0.94米,寬0.62米。題額為陰刻篆書“平津館記”,旁小字為 “庚午歲重九日五松居士 (孫星衍)補題”。碑文有隸書12行, 186字,字體端莊淳古。篆書題額秀麗流暢。碑記文曰: “鬲津至平原曰平津。經(jīng)漢高城入海,公孫丞相以此封焉。予參藩山左,駐節(jié)安德,地為平原故郡。當燕齊孔道,通人過訪無虛日,非有翹材之館也。官貧兼負幫項,布被脫粟,非以為詐也。位業(yè)去古人遠甚,謝策甲科,偶相似,又不足述也。所以名吾館者,以識風土古跡,后之士大夫為國樹人,或有慕夫開闔之風也。銘曰:九河故道,鬲曰平津。有懷公孫,約己樹人。臣門如水,常滿車軼。清風在堂,金石聲出。舍此傳舍,名之強名。隨會可作,相如復生?!?BR>??? 平津館起名還有另外一層涵義。史書記載, “平津館”亦作 “平津邸”、 “平津閣”,漢公孫弘為丞相,封平津候,起客館,開東閣,招請士人。后因以 “平津館”等稱高級官僚延納賓客的處所。北周庾信《周大將軍吳明徹墓志銘》內(nèi)有 “歸平津之館,時聞櫪馬之嘶,舍廣城之傳,裁見諸侯之客”之句。南朝·齊陸厥 《奉答內(nèi)兄希叔》詩 “出入平津邸,一見孟嘗尊”。唐韓翊 《送李侍御赴徐州行營》詩 “遠屬平津閣,前驅(qū)博望侯”。清鄭燮 《李鍇》詩 “西風吹冷平津閣,何處重尋孔雀屏”。由此可見, “平津館”久負盛名,以其命名也是對來往客人的尊重。
??? 匯編平津館系列叢書。 《平津館叢書》是清代中期孫星衍編輯的一部以精校著稱的綜合性叢書。因平津館為孫星衍的藏書之處,所以以此命名 《平津館叢書》。
??? 該叢書收入古籍43種254卷,匯輯周秦以來的古籍,收集范圍較為繁博。內(nèi)容除收錄孫星衍自著的 《尚書今古文注疏》、《芳茂山人詩錄》 9卷外,主要涉及了兵書類、政書類、醫(yī)學類等各類著作。
??? 該叢書在版本方面具有兩個特點:一是所刻諸子雜史,底本均經(jīng)過慎重的選擇、鑒別。孫星衍是著名藏書家,所藏書籍多是宋元善本及秘府未收之書,這就為刊刻《平津館叢書》提供了可靠的版本。二是所刻各書均經(jīng)過精心???。該叢書中的大部分書籍都經(jīng)過孫星衍親自??保€有許多著名學者、校勘學家也參加了該書的??薄H?《周書六韜》為孫志祖校, 《黃帝五書》為洪頤煊、顧廣圻校等。據(jù)說,浙江臨海人洪頤煊為此做出的貢獻最為突出。
??? 洪頤煊是嘉慶六年 (1801)拔貢生,官廣東新興知縣。從小才學過人,浙江學使阮元曾親書 “鄂不館”的匾額贈給他,后又調(diào)洪頤煊和弟弟洪震煊到杭州詁經(jīng)精舍學習。在杭州學習時,洪頤煊幫助阮元校編著名的 《經(jīng)籍纂詁》,并負責分纂《釋名》、 《小爾雅》編韻,經(jīng)學功底日見深厚。認識他們的人都稱洪頤煊兄弟 “大洪淵博、小洪精銳”。
??? 嘉慶五年 (1800),山東督糧道孫星衍在西湖見到洪氏兄弟,十分欣賞他們的才學。次年,洪頤煊便受邀來到德州入住平津館。期間,他為孫星衍撰編了 《孫氏書目》,又撰寫了 《平津館讀碑記》 12卷,得到著名金石學家翁方綱的高度肯定。
??? 《續(xù)修四庫全書提要》對 《平津館叢書》的評價是: “周秦諸子,凡有疑似之處,有此校錄,均可應刃而解?!?BR>□孫鴻璋 張明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