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錫胙 《滑疑集》8卷部分
??? 清朝乾隆年間著名學者、詩人韓錫胙,曾先后任禹城縣知縣和德州繁露書院山長,民國 《德縣志》和 《禹城縣志》都留有其詩文,禹城民間還流傳著關于韓錫胙受恩必報的動人故事。
??? 韓錫胙 (1716-1776),字介圭,號湘巖,別署少微山人、妙有山人,浙江青田縣人。他12歲補縣學生員, 19歲在青田縣芝溪多福山寺讀書, 20歲到杭州西湖就讀,24歲擔任青田縣太鶴山麓正誼書院山長。
??? 乾隆六年 (1741),韓錫胙考選拔貢,赴京謁選,肄業(yè)國子監(jiān),后考授武英殿纂修官,留補八旗官教諭。乾隆十二年(1747),韓錫胙與著名學者紀曉嵐中順天府同榜舉人,歷任山東禹城、江蘇金匱、寶山等縣知縣,擢升安慶、松江、蘇州知府。乾隆三十八年 (1773)準備提升松太道,尋改蘇松督糧道,但任命文件未下而卒,時年61歲。
??? 韓錫胙為官所至皆有政聲,其學識淵博,工書畫,詩文詞尤峻拔絕俗,著有《滑疑集》 8卷行世。他所編撰的雜劇 《南山法曲》、 《砭真記》和傳奇 《漁村記》,也曾被輾轉(zhuǎn)抄寫。著名的文字訓詁學家、經(jīng)學家段玉裁與著名思想家、學者戴震,都十分尊崇韓錫胙的道德文才,將其敬為“座師”。
??? 據(jù)《中國算學史》記載,韓錫胙還精于數(shù)學術,“戴震之算學實出于韓氏”。
三年疏浚六條河
??? 韓錫胙屬于封建社會所極力標榜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親民型官吏。在他為官之地,幾乎無一例外地留有政績,均能贏得當?shù)乩习傩盏目诒>驮谒谇∈迥?(1750)到乾隆十八年 (1753)擔任禹城縣知縣期間,就留有3年疏浚6條河的記載。
??? 禹城地勢低洼,歷來易受旱澇災害的侵蝕。這里是大禹治水的地方,境內(nèi)留有眾多大禹治水時的遺跡。幾千年來,大禹為民治水的事跡在百姓中口耳相傳。韓錫胙上任禹城知縣后,深受大禹治水事跡的影響,僅一屆任期,竟然將境內(nèi)的6條河流疏浚一遍,為縣域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其業(yè)績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 據(jù)記載,乾隆十五年 (1750)疏浚北鄉(xiāng)順水土河和西鄉(xiāng)韓家砦小簡河,有韓錫胙撰文的 《乾隆十五年 (1750)北鄉(xiāng)順水土河記》和 《乾隆十五年 (1750)西鄉(xiāng)韓家砦小簡河記》 2塊碑文為證。乾隆十六年 (1751)中,疏浚東鄉(xiāng)東趨河和不忍渠2河,也有韓錫胙所撰 《乾隆十六年(1751)東鄉(xiāng)東趨河記》和 《乾隆十六年(1751)不忍渠記》 2塊碑文為據(jù)。乾隆十七年 (1752),疏浚東鄉(xiāng)辛寨南北2河,同樣有韓錫胙所撰 《乾隆十七年 (1752)東鄉(xiāng)辛寨南北二河記》碑文所證實。以上5塊碑刻,均載入道光年間出版的 《濟南金石志》中。
??? 其中 《乾隆十五年 (1750)西鄉(xiāng)韓家砦小簡河記》碑,又稱 《開韓家砦樂利河溝記》,現(xiàn)存于禹城市韓家砦村。該碑是由知縣韓錫胙撰文,禹城舉人金玉貴書丹的,材質(zhì)為青石。碑體227cm×81cm×26cm,一面有字,共632字,為楷書陰刻,保存完好;碑座104cm×60cm×45cm ,現(xiàn)已破為3塊。碑文記述韓家砦村西地勢低洼,年年雨季積水成災,農(nóng)田減收或絕收。為了根除水患,該村百姓齊心協(xié)力,開挖河溝,興利除害。文中對樂利河溝開挖前該村受災慘景和開挖后的豐收景象、以及民眾歡愉之情做了形象描述。如開挖前, “夏秋之交,汪汪千頃,涵泓演迤,鷺宿鷗棲”。疏通后, “禾苗充茂,歲菽有秋,雨鄉(xiāng)之民笑語通向”。因此,該碑也可以看成是韓錫胙的德政碑。
??? 韓錫胙的為官特點是關心下層勞動人民的疾苦,不諛高官、不傍富紳,始終以造福黎民百姓作為自己的責任。
??? 他注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以使百姓豐衣足食視為天職。他能放下架子,經(jīng)常以普通勞動者的樣子出現(xiàn)在鄉(xiāng)間田野,從事治水滅蟲等。
??? 韓錫胙的為官特點之二,就是重視教育,注重改善民風,以圖縣內(nèi)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實現(xiàn)區(qū)域文化繁榮。他在禹城為官期間,曾在十里望建立 “具丘書院”,并經(jīng)常到書院內(nèi)講課訓士。由于他的重視和督促,書院學生文風日上,因此書院辦得生機勃勃。
??? 韓錫胙的為官特點之三,就是熱心公益事業(yè),廉潔奉公,個人生活一向儉樸。他很少考慮自家的生計,總是默默的奉獻自己的一切。他經(jīng)常拿出自己的俸祿賑濟窮苦縣民,百姓從心眼里將其視作自己的“父母官”。
入主德州繁露書院
??? 韓錫胙于乾隆十八年 (1753)至二十一年 (1756)期間,受聘出任德州繁露書院山長。
??? 德州繁露書院,清乾隆十六年(1751)督糧道汪漢倬建。舊址在今德城區(qū)天衢路與解放北路交叉處的東南角。書院地勢宏敞,屋宇廣闊。清中期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繁露書院曾盛極一時,后于宣統(tǒng)元年 (1909)改為師范傳習所。民國《德縣志·宦績志》載: “汪漢倬,歙縣貢生,官山東督糧道。乾隆十六年 (1751)創(chuàng)建繁露書院,延名師設膏火,令生童肄業(yè)其中,一時文教丕振”。這里所說的延名師,就是指聘請韓錫胙這樣的名師來書院執(zhí)教。
??? 韓錫胙在禹城知縣任上快滿3年時,一直跟隨他的老母病故。按照舊例,母親亡故,韓錫胙遂卸任服孝。但因禹城離青田老家太遠,一向為官清廉的韓錫胙,竟然拿不出路費回原籍葬母,不得不客居在禹城城東祝莊的一李姓人家中,守著母親的牌位盡孝。
??? 這期間,韓錫胙應山東督糧道僉事汪漢倬之邀,出任德州繁露書院山長。他平時勤于讀書著述外,以熱心扶植和獎掖后世學子聞名,德州學子受益多多。民國《德縣志·藝文志》,還收有韓錫胙所作的《呂貞婦傳》和 《羅氏樸園記》二文,足可說明他對德州的文化事業(yè)做出過巨大貢獻。
??? 韓錫胙對戲曲創(chuàng)作也有一定的成就。乾隆十八年 (1753),他在主持德州繁露書院期間還創(chuàng)作了 《漁村記》。濟南劉泰在《漁村記》序中說: “麗句新詞,芳葩煥彩,瀉有源之水,而傾無盡之藏。傳奇雖曰小道,夫亦足以成一家言也”。清代著名的劇作家楊潮觀,曾說韓錫胙的 《漁村記》可與自己的 《吟風閣》相匹比,這也說明韓錫胙在清代戲劇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知恩報恩君子行
??? 韓錫胙為母守孝期滿,按規(guī)定要到吏部報到,由吏部重新安排官職。
??? 按照慣例,官員在北京等待安排新職期間,要給有關官員送些土特產(chǎn);同時,在京的同鄉(xiāng)、同年以及一起等待授官的待友,也要互相請客吃飯。這些人情交往,都要花費大量銀兩。但為官清廉的他,連進京的路費都沒有著落,到哪兒去籌備那么多錢呢?韓錫胙是很要面子的人,他不不想厚著臉皮向本縣有錢的鄉(xiāng)紳告貸。
??? 因為韓錫胙為官時只顧關心基層群眾,不善于結(jié)交權(quán)貴,與那些有錢的富紳處得并不怎么融洽,況且那些有錢的富紳看他這副窮樣子,也沒有人肯將錢借給他。正在韓錫胙為籌錢犯難時,在禹城縣國子監(jiān)讀書的監(jiān)生張柏知道后,毅然賣掉家中50畝土地,將所得的200兩白銀交給韓錫胙作為路費。得到資助的韓錫胙,沒有多長時間就謀得了新的官職,被任命為江蘇金貴縣知縣。
??? 韓錫胙上任金貴知縣后,曾邀請監(jiān)生張柏到轄區(qū)內(nèi)一游,欲厚贈金銀以致謝。而張柏堅辭不受,說: “當年是我送給你的路費,不是借給你的,不需要你來酬謝”。韓錫胙見張柏實在不肯接受金銀,便想了一個辦法,以饋贈土特產(chǎn)為名,暗中將2塊金條 (相當于1000兩白銀)藏在封好箱子的茶葉中。張柏回家之后打開箱子取茶葉時,才發(fā)現(xiàn)箱子中藏有金條,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 據(jù)說韓錫胙一向為人厚道,從小不忘別人給予的滴水之恩。他少年讀書時,家境貧寒,寺院中某僧人經(jīng)常送給他些食物;他赴省城參加考試時病于某旅店,受到店主人夫婦的精心照顧,病愈后店主人還贈送他20兩銀子作盤纏。后來,韓錫胙在禹城知縣任內(nèi),那位對韓錫胙有恩的僧人以及店主夫婦都被迎至縣衙熱情款待,臨行厚贈銀兩。
??? 至今,韓錫胙知恩圖報的君子德行,仍在禹城民間廣為傳頌。
□本報特約撰稿人 張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