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玉河
“西瓜,李時珍曰:‘契丹破回紇,始得此種?!鷯断萏斢洝罚骸畭骰丶v,得此種歸?!秾W圃雜疏》:‘金主征西域得之’。皆瓜以西名之確證也。恩縣瓜有名于京城,在清為貢品,即指西瓜而言。故邑人種西瓜者較他處為最多,尤以沙地出者為最甘美。今有種哈密瓜者,仍名哈密,以其種原出新疆之哈密,亦名枕頭瓜,為其中之最良,多生于沙地焉。”
以上是1942年鉛印本《重修恩縣志·實業(yè)志》卷之六所記載的內(nèi)容。此處的胡嶠,堪稱西瓜入史第一人。胡嶠,安徽績溪華陽鎮(zhèn)人,做過五代后晉的郃陽令(今陜西境內(nèi)),后晉被契丹所滅后,會同十年(947),他進入契丹宣武軍節(jié)度使蕭翰帳下為掌書記,頗受賞識。不料蕭翰妻子出于爭妒,竟出昏招兒向官家告蕭翰謀反,蕭被殺,胡嶠無所傍依,流落契丹多地。幸運的是,7年后胡嶠逃歸北宋,遂寫了一部《陷虜記》,記錄了在契丹的見聞。“西瓜”一詞即出于《陷虜記》。他寫道:“自上京東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東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p>
經(jīng)考證,早在明成化年間(1465-1487)恩縣即開始栽培西瓜,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作為貢品的恩縣西瓜,其品種為“三白西瓜”——皮如玉、瓤如脂、籽如珠,因而冠名“三白”。汁甜含蜜香,籽少爽口,瓤不懈,味不變。
古醫(yī)書記載:三白瓜瓤亦稱“白虎湯”,能除暑熱,治血痢,解酒毒,治口瘡;其皮曰“翠衣”,亦有生津解煩之奇效;其籽甘寒,清肺潤腸,補中宜人,主治腸痛。據(jù)資料記載,此品種不僅具有一般西瓜的清爽、多汁、體大、耐貯等品質,更含有豐富的氨基酸。
恩縣,明初置縣,1956年撤銷,其所轄區(qū)域劃歸平原、夏津和武城三縣。當年的恩縣西瓜,主要種植區(qū)域在現(xiàn)今武城縣境內(nèi)。
武城屬黃河沖積平原,大運河貫境60多公里,河灘面積大,沙土地多,非常適宜種植“沙瓤西瓜”,所以武城縣的西瓜多產(chǎn)于運河沿線。
在多年種瓜過程中,瓜農(nóng)們不斷探索新種植技術,例如,用一種俗稱“油醬”的棉籽油油渣作為底肥,西瓜成熟后,放在案板上略做轉動或擠壓,能聽見輕微的“沙沙”聲。西瓜屬于多汁瓜果,喜水,但水分又不宜過,不然的話不僅不甜,還會爆裂。武城縣屬半干旱地區(qū),日照時間長。在西瓜生長季節(jié),一面接受烈日暴曬,一面接受甘甜的運河水滋潤。優(yōu)越的種植條件,使得西瓜順利生長。再加上較大的晝夜溫差,有利于西瓜的糖分保留。于是,就有了“德州的西瓜武城的秧,德州的扒雞禹城的湯”的諺語。還有“郭莊的煊餅,德州的雞,武城的西瓜甜如蜜”的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