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蔡文典
德州的引力
實際上,德州的紅色收藏起步并不早,從業(yè)人員也不太多。
時間追溯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德州最早做紅色收藏且有建樹的代表人物有兩個人。一人叫陳建昌,收藏的精品較多,但他在8年前因病去世了;另一人是王書喜,銀行退休干部,主要收藏塑像、擺件、油畫、絲繡品等。
德州“第二代”紅色收藏人以馬愛民、金明旺等為代表,從業(yè)時間約在2000年左右。
馬愛民如今是中國收藏家協會理事、德州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他曾在微信朋友圈發(fā)文表達這樣一個觀點:2000年后,一批外地紅色收藏者陸續(xù)扎根德州,通過民間藏品交流,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德州紅色收藏的發(fā)展。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德州開設門店的紅色收藏者有上百人,祖籍外地者占一多半,沒有門店及兼職做紅藏者約有上千人。
在德州做紅藏的人,無論祖籍東三省,還是京津冀、晉陜豫,也無論有沒有在德州落戶,參加展會時只要碰到藏友問,都答:德州的。
在紅藏界,“德州的”這三個字代表著自豪,也證明了德州在全國紅色收藏界的地位之高。
德州紅色收藏的影響力得以快速提升,與三次展會分不開:
2009年,德州市收藏家協會與中國收藏家協會在德州會展中心,聯合舉辦了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紅色收藏文化精品展,在收藏界產生了極大影響。
2011年,德州市收藏家協會與中國收藏家協會紅藏委聯合,在董子文化街美術館舉辦慶祝建黨90周年紅色收藏精品展,展覽除了紙品、雕塑、擺件,又增加了像章、文獻、史料、郵幣卡等,門類更多,種類更全。
2013年,德州舉辦“紀念毛澤東誕生120周年全國紅色收藏精品展”,11個系列33種門類的紅色藏品令人目不暇接,全國百余位著名紅色收藏家齊聚德州,很多是收藏領域舉足輕重的人物。
三次大型展覽,一次比一次規(guī)模大,一次比一次規(guī)格高,一舉奠定了德州在全國紅色收藏領域的地位。
中國紅藏委顧問、山東紅藏委主任王光勝2013年接受采訪時表示,德州已成為繼北京潘家園之后的全國第二大紅色文化藝術品交易市場和集散、活動中心。
除了專業(yè)協會組織大型展會,德州收藏者自行組織的小型交流會數不勝數,每年也有幾十場,每次都能吸引幾百位全國各地藏友“赴會”。
德州的引力還來自于區(qū)位優(yōu)勢及人文氛圍。德州紅藏者中,不少人曾在北京、天津發(fā)展,可相對于大城市而言,德州的住房、子女教育、就醫(yī)等生活成本較低,同時德州人厚道、包容、友善的性格也讓他們很快與德州融為了一體。
區(qū)位優(yōu)越、交通便利、市場成熟、生活宜居,磁性德州吸附著紅藏者,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紅色收藏圣地”。
門道
在紅藏這個領域,似乎能分這樣幾個“等級”:
一級,是走訪民間的收購者,收貨后立即加價出手,幾乎不藏,這其中很多人會擺地攤。
二級,是開紅藏門店的人,他們的收貨渠道多是朋友圈,售貨對象則是更高一級的收藏者。這其中一部分人會根據經濟能力,收藏一些珍品。
三級,是“頂級”收藏者,有些是有深厚背景的私營紅藏館或博物館,他們往往“只藏不賣”。除了購買有價值的“單品”,有時也會采用“大包干”的辦法一次性全部收購個人所有藏品或某門類所有藏品。
這就應了紅藏界的一句話:“倒家”不如“捂家”,“捂家”不如“藏家”。但由于財力所限,不可能每個人都能成為只進不出的“藏家”。因此,對于前兩級收藏者來說,更像是紅色藏品的經營者,買貨賣貨,賺取差價,成為了他們生活的日常?!皩B殹奔t藏首先解決生存問題,而有其他固定收入或工資的人“兼職”紅藏,做起來則更享受樂趣與過程,其中不乏80后、90后。
矯金斌是剛“入道”的新人,30多歲的他經營幾十個社區(qū)飲水機生意,平時充水卡的錢不少。他最喜歡聽、也是一天會多次聽到的一句話是“支付寶到賬200元”。
手里的零散錢多了也存不住,于是他“兼職”紅藏,每每有拍賣會、交流會,他盡量到場,理性分析,酌情購買,等待日后升值。
但對很多紅藏者而言,購買時卻并不能“理性”,因為他們懂得一個道理:藏品不等人,機會稍縱即逝。
去年夏天,金明旺曾組織了一次年畫宣傳畫拍賣會,上百位藏友帶著大量藏品到場。會前,河南一位買家來到駐地賓館,逐一收購自己所需的畫作,一番“掃蕩”之后,花了40多萬元,而后一路“絕塵而去”。
撿漏,是收藏界也是紅藏界最有意思的事。
據說,有位紅藏者在一堆廢書中,發(fā)現多半套夾在書頁里的第一版人民幣,價值連城。還有一位紅藏者,在一個廢棄的倉庫內,發(fā)現上千張宣傳畫,每張都價值不菲。
而紅藏圈收貨,最大的“風險”便是遇到假貨而又分辨不出。
紅藏界沒有“打假”一說,真品叫“收藏品”,假貨叫“工藝品”,所以擁有一雙“慧眼”很重要,“慧眼”的練就只能靠知識、學識、經驗。
在紅藏圈,沒有身份高低,誰的藏品多、藏品珍貴,誰就是權威,就會有話語權和影響力。因此,很多紅藏者都會“綜合評判”出心中的珍品加以收藏。
在馬愛民的書房,他指著一摞摞原版招貼畫說:“我現在收藏了800多種經典宣傳畫,700多種年畫和電影海報,總共投入了50多萬元,現在有買家出價到200多萬,可我不能賣!”賣了就沒了,永遠沒了,而且再花多少心思也湊不齊了。
作為“齊魯文化之星”、“德州文化英才”獲得者和董子文化街管理運營者,馬愛民想把自己的紅藏成果留在德州,通過出書、辦展給社會留下一些精神財富。
同樣,在金明旺的門店里,他收藏了大量德州抗戰(zhàn)時期的藏品,畫報、文獻、地圖等等,種類頗多,彌足珍貴。
收藏做到一定程度,大家就會有這樣的共識:藏品是命,是精神支柱。房子可以不大,車子可以不好,但只要活著,東西就不賣。
紅色收藏的“終極對決”,拼的是資金、實力、信息、渠道、精神!
天際行云紅一縷,無盡青山,江水悠悠。
董子文化街、齊魯古玩城、大運河古玩城、九達古玩城,成為德州紅藏的“四梁”。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人,循著自己的事業(yè)軌跡,演繹著紅藏故事,傳播著紅色力量,從今天到明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