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平宣
胡秀英,生于1968年6月,現(xiàn)任德平鎮(zhèn)陽關廟村婦聯(lián)主席。她幾十年如一日,熱心公益事業(yè),孝老愛親,默默擔當,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道德模范的時代贊歌。
孝老愛親,撐起一片愛的天空。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胡秀英進婆家已有31個年頭,從最初的七口之家,發(fā)展到如今21口人的大家。這31年間的酸甜苦辣唯有她自己知道。胡秀英丈夫在家里是老大,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當時都讀書,公公的腿有靜脈曲張病,一家人的活計基本都靠胡秀英兩口人。1991年剛過完麥秋,胡秀英小叔子在河邊摔倒摔斷手腕,一連住院40多天,長嫂如母,她抱著4個月的大女兒忙前忙后照顧小叔子直到痊愈,毫無怨言。
幾年前,胡秀英的公公得了腦梗塞,經過治療和胡秀英的精心照顧,現(xiàn)在已經康復。婆婆得了腰間盤突出,在炕上一躺就是一個多月,胡秀英每天陪著婆婆拉呱說話,24小時照顧公婆生活起居,現(xiàn)在她婆婆完全康復,如今兩個小叔子和一個小姑子都結婚了,兩個妯娌也非常孝敬懂事,一大家人都非常和睦。日子一天一天轉好,他們共經風雨、互敬互讓,全家人一股繩,她和丈夫照顧全家,處理家庭大小事務,為年邁的公婆分擔壓力,除了農活還干點零活增加收入,用她單薄的身板為家庭遮風擋雨,撐起一片愛的天地。
在父母的帶動下,兩個上大學的閨女也對家里的老人孝敬萬分,大女兒放假期間,胡秀英把丈夫96歲的姥姥接到了自己家住了近一個月,她和閨女輪流照顧。胡秀英這些年對家庭任勞任怨,毫無怨言,如今苦盡甘來,歲月的付出,自身的榜樣,換來了一大家的和睦氣氛。
移風易俗,爭做表率一馬當先。結婚時,胡秀英不要彩禮,騎著自行車就進了婆家門,中午親朋好友吃頓飯就算舉行了婚禮,粉刷了刷墻,報紙糊了糊屋頂,這就是他們的婚房。在夫妻兩人心中,相信只要兩人志同道合、共同奮斗,生活就會一天天好起來。轉眼到胡秀英小叔子結婚,小叔子和媳婦也決定婚事從簡,那時已有豪華車接新娘,可他們家只用了一輛棚子車就把媳婦接回了家,也沒舉行婚禮儀式,中午請親朋好友吃了頓飯,別人家要“三金”媳婦也沒要。最后到老公的小弟弟找媳婦時,沒想到媒人竟然沖著她這嫂子把弟媳介紹到她家。同樣,小姑子結婚也新事新辦,非常簡單。
胡秀英的閨女結婚時,雙方家庭根據(jù)實際情況不要求買房,不要求買車,村里人夸他們家說:“誰娶了她們家的閨女有福,什么也不要,只要彼此之間有真愛,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同甘共苦,新事新辦,婦聯(lián)主席給俺們帶了個好頭”。兩口子給閨女買了輛電動三輪車,這就是她的陪嫁,閨女也很認同,如今靠閨女兩口人的努力工作,車子、房子都買了。
愛心傳遞,盡職盡責敬業(yè)奉獻。胡秀英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她堅持活著就要對社會做有意義的事,就要傳遞社會正能量,處處弘揚正能量。2018年,她當選為村里的婦聯(lián)主席,開展了各項志愿服務工作和創(chuàng)建美麗家園活動,她組織村里的婦女給干活的工人們送水,帶頭開展義務勞動,人人奉獻愛心,她經常組織全村婦女義務打掃文體廣場和兩縱三橫的水泥路,讓村里廣場、街道整潔靚麗,讓村民感受到溫暖和諧的氣氛。她經常慰問老人,關愛兒童,義務開辦了“四點半學校”,讓村里的婦女兒童感受到婦聯(lián)的溫暖。村里現(xiàn)在在校生有7名,其中6名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有幾個都是爺爺奶奶接送上學的,非常辛苦也輔導不了。放學后胡秀英在村委會辦公室舉辦“四點半學校”,孩子們在這里學習既安全又放心,還不用再花錢上輔導班,節(jié)省了費用也少跑了路,讓在外打工的父母安心工作。秋忙時,家長沒空接,她讓孩子們排好隊,挨個送回家,看著孩子們走進家門,見到家長,她才放心回家。胡秀英教導孩子們講文明、懂禮貌、尊敬老人、懂得感恩,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她培養(yǎng)孩子們愛祖國,長大了做國家的棟梁之才,孩子們都稱她“老師媽媽”,這讓她感到非常欣慰。
兩個女兒受家庭的熏陶,大女兒宮景玉在陽關廟村號召村民捐款修路時,雖然已經出嫁,但是帶頭捐款1000元,在她的帶動下,全村在外工作的年輕人都踴躍捐款。小女兒2018年考上大學,在大學里積極參加各項志愿活動,放假回來,和她一起輔導孩子們學習,投身各項義務勞動。